從最低消費意願看未來消費驅動力
2011-03-28   作者:梁達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在面臨眾多不確定與不穩定因素的形勢下,消費無疑支撐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較快發展的重要引擎,但消費不同於投資,它是一種個人的行為,消費驅動力的強弱要受到物價水平、消費意願、消費信心、消費環境、社會保障程度、自然等眾多因素的影響。
  據央行公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儲戶問卷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在當前物價、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85.8%的城鎮居民傾向於儲蓄,14.2%的人傾向於更多消費,居民消費意願是1999年調查以來的最低值。消費信心和消費意願在較大程度上決定居民的消費行為,消費意願不強意味着未來消費走勢不容樂觀。

  居民消費意願與消費行為趨向保守

  1、居民收入與支出增長水平基本相當,居民結餘購買力並不多。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6-2010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7%,而人均消費性支出年均實際增長8.2%,相差1.5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年均增長8.9%,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年均實際增長7.8%,相差1.1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居民收支相抵後,結餘購買力並不強。儘管目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高達30萬億元,人均近2萬元,但由於收入差距過大決定了儲蓄結構分佈極不均勻,少數高收入群體佔據了大部分的財富,因此對居民儲蓄餘額應有一個客觀的判斷。
  由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居民收入增長落後於經濟增長,加上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勞動力價值長期被扭曲,在預期收入不確定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老百姓收入底子薄並且伴有後顧之憂,形成了“沒錢花、有錢也不敢花”的現象。

  2、受通脹預期增強的壓力影響,多數居民消費心理及行為發生了較大變化。

  持續的物價上漲不但影響百姓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消費的提升,致使多數居民消費更趨於謹慎,對價格的敏感度提高,不少中低收入消費者又回歸到捂緊錢包、精打細算過日子,持幣待購行為較為明顯。加之近幾年來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形成了不同的消費群體,消費分化日益顯著。
  表現在消費取向上則是多元化趨勢,即一部分消費者循規傳統,消費以實用為主,講求節約和理性;一部分高收入者則取向新潮,講究精緻的生活享受和消費品位,通脹對這一群體沒有産生影響。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通脹可能意味着其財富水平一定程度的縮水,因此,當通脹來臨或即將來臨,人們會改變自己的投資和消費行為,盡可能多地增加儲蓄而減少即期消費。
  為了減少收入降低帶來的壓力,人們外出餐飲、娛樂、旅游的比重會降低,從而影響到這些行業的營業收入。收入預期下降會導致人們在購買商品時更加小心謹慎,注重商品性價比的比重上升,對産品實惠的重視程度上升,中低端貨物與服務更受市場的歡迎。消費者回歸現實,品牌消費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品牌的溢價意義降低,趨優消費大大降低。

  3、居高不下的房價使多數居民捂緊錢包過日子。

  儘管國家採取了前所未有的調控房價政策和措施,但房價仍然居高不下,大大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力。據央行調查結果顯示,有66.9%的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仍顯謹慎,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對當前房價水平,74.4%的居民認為“過高,難以接受”,是僅低於上年末(75.5%)的第二高值。
  由於房價居高不下,仍呈不斷攀升之勢,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預期,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消費行為;另一方面,房價的持續增高嚴重壓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費,使巨大的消費潛力不能得到釋放,成為制約消費擴張的最大阻力。
  第一、高房價阻礙居民消費的轉型升級。目前我國城鄉居民正處於向更高層次的消費升級中,而在這一過程中,迫切需要清除不利於消費擴張的障礙,而目前高房價至少會在兩個方面抑制消費的快速增長,一是高房價讓許多人淪為房奴,在沉重的房貸壓力下,對這部分家庭的未來消費産生巨大的擠出效應。
  例如,大部分收入將用於房貸月供,這不僅會導致一般住房消費者的日常消費全面萎縮,而且還會影響到他們的人力資本提升,最終將導致這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固化和消費能力的削弱;二是高房價改變了人們的預期,增加了預防性儲蓄需求,使多數人不敢消費、謹慎消費。房價的過度上漲,導致眾多中低收入階層,在城市住宅資源方面,逐漸邊緣化,只能望房興嘆。不少地方的房價大大偏離民眾的實際購買力。
  第二、居高不下的房價使促消費的政策效應受到一定影響。近些年國家和各地政府&&了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的政策,如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措施,但由於高房價使得不少居民緊縮腰包,要麼還房貸,要麼攢錢準備買房,無法顧及眾多的優惠政策。過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顯擠出了工薪階層的消費需求,絕大多數購房者紛紛削減了其他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這削弱了我國刺激內需的政策效果,成為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重要障礙。

  4、投資渠道狹窄使剩餘購買力只能流向儲蓄。

  目前我國投資渠道狹窄和投資工具的匱乏,使得能滿足居民投資的金融産品仍顯不足,老百姓找不到合適的理財工具,無法獲取較多的財産性收入,有錢不願花,於是儲蓄成了最安全的資金去處。

  多管齊下提振百姓消費信心

  第一,要努力管理好通脹預期。當前需要警惕通脹預期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以及房價上漲對其他消費的擠出效應。要控制好物價,注重合理傳導老百姓的消費預期,要發展生産,特別是農業生産,以保障供給保障糧棉油等基本産品的供給;加強流通,特別是要加強農産品流通這個薄弱環節,用經濟和法律的手段管好市場;要加大政府補貼力度,繼續增加政府用於改善和擴大消費的支出,增加對城鎮低收入居民和農民的補貼。尤其是對於一些低保、生活困難的群眾增加臨時補貼,提高補助標準。
  第二,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主要是要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從藏富於國轉為還富於民,尤其要增強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加注重公平,讓人力資本得到充分體現,讓長期被扭曲的勞動力價值回歸本位。增強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這就要求着力提高低收入群眾的收入,有收入保證才能形成消費能力,消費意願才能轉化為現實的消費需求。
  第三,要繼續調控房價。要繼續控制貨幣的流動性,運用財政、稅收和金融手段來調節市場需求;要加強地方政府的責任,無論是物價和房價,地方都要切實負起責任來。要堅持“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房價也由地方來負主要責任。
  第四,完善社會保障機制,提振居民消費信心。政府和有關部門重點要在教育、醫療、養老和住房等方面&&相關配套政策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樣可以穩定人們的心理預期,提高居民的消費信心和消費傾向。特別是要關心和幫助低收入家庭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落實,減少居民對未來生活的擔憂,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費需求,增強消費信心。
  總之,要提高居民消費意願,提振百姓消費信心,必須多管齊下,需要從提高收入、完善消費環境、減稅減負、降低房價、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等多方面努力,才能使消費對經濟的驅動力變得更強大。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消費意願創12年最低的啟示 2011-03-18
居民消費意願降至12年新低 2011-03-17
央行:居民消費意願降至最低值 2011-03-17
統計局:高收入者消費意願下降 2010-05-07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榮融炒炒股[思想]葉建平:促進消費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