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正是因為日本身處多地震板塊,防震技術與經歷了兩次原子彈爆炸後所漸漸成熟的治愈白血病的技術一樣,堪稱當今世界首屈一指。這次大地震和海嘯給日本東北部造成的巨大摧毀力和不斷從福島核電站傳來的越來越嚴峻的核污染信息,確實造成了世人超出想象的緊張心理和強烈的避險動機。
當然,筆者相信,只要核污染能得到有效控制,隨着時間的推移,短期內對日本製造業將停滯不前的擔心,世界經濟因國際分工格局被日本退出所打破而造成的滯脹風險會漸漸淡化,全球金融市場、大宗商品市場的劇烈震蕩更會從日本各類大企業的業績復蘇中而得到大幅度緩解。畢竟,這次地震中心的日本東北部的産業集中度和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京濱工業區、曾在1995年遭遇大地震的阪神工業區、以及九州工業區都不是在同一數量級上。而阪神工業區的復蘇只花了半年,全面恢復也只用了兩年。
當然,這次日本大地震最大的殺傷力不是地裂山塌,而是次生核污染和海嘯的殺傷力。如果説“9.11”和2008年金融危機是意想不到的“人災”所致,那麼這次東日本大地震和我們曾經歷的汶川大地震就是不可抗拒的“天災”。這些大事件的最大特徵,是小概率事件(罕見)和大災難後果(悲慘),而每次大危機,都暴露出人們按照事前設想好的方式(所謂“手冊”方式)來自衛,而缺乏在管理突發性危機問題上的隨機應變能力。今天若我們再不認識到應對小概率事件上問題的嚴重性,那必然會在大災難面前手足無措,就連本來所具備的應急能力也因內心的驚恐而無法正常發揮,進而導致次生災難的危害大大超過事件本身的影響,由此帶來的市場和社會上下過度的反應,則更會惡化擺脫危機所需要的經濟基礎。
為此,基於最近這幾次發生的意想不到的大危機的破壞力和應對危機能力的局限,我想也從“事前”和“事後”兩種視角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首先,除了重視“不能讓歷史重演”的危機管理的重要性,加強預防同性質事件的管理能力之外,我們還應百倍重視提高事發中相關“信息”質量和透明度,不能過於自信建立在歷史數據基礎上的防範措施和所擁有的科學設備;要在當前可能具有殺傷力的“少數人物”的行為和“自然破壞”的變化面前,打破習慣思維模式去不斷挖掘其新的危害特徵。對於小概率事件,人們往往會出於經濟上收益與成本考慮或因“搭便車”可能性的因素而不被重視。於是,一旦大災難發生,所引起的社會破壞力就變得異常兇猛,始料不及。所以,各政府部門之間應努力打破行政壁壘、保證信息的共享!
另外,為了在小概率事件面前胸有成竹,為避免大災難,需要更廣泛、更深入的與民合作、與國合作的信息生産和信息披露的有效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全球首腦峰會今後更多應探討人類應對自然挑戰和防止“人禍”上的智慧共享。只要打破自信所帶來的滿足感,不懈追求寶貴的信息,小概率事件中的大危機所帶來的直接危害和次生災害所擴散的危機程度都會大大緩解。這次日本民眾對地震的淡定心態和忍耐力以及對“東京電力”和日本政府面對次生災害——核污染問題處理方式上的極大不滿,都給世界上了一堂難能可貴的危機管理課。
其次,事後需要打破常規思維模式的果敢行動力。雖然在應對大危機時,只看重實效的理念很難在民主議會制的發達國家被輕易採納,因為這所引起的後果有正反兩方面:正面效果是能迅速對症下藥,反面是會引起普通納稅人暫時的擔憂,如果事前信息不足而採取貿然行為,那麼反而比採取保守行動所付出的政治代價更大,但是,大危機中隨機應變的能力對減少大規模的損失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國民在平時危機的訓練也建立在事前認為非常全面的危機手冊上的話,那麼,就更會加劇意想不到的衝擊所帶來的自信力喪失和政府應對危機能力癱瘓所導致的社會混亂局面。這次日本地震中,很多人按照防震手冊上的要求立刻躲到桌子底下,卻忽略了隨之而來的大海嘯所産生的毀滅性打擊的巨大風險。
雖然,事後做出超常規性的應對措施,在生理上可能就是個突破極限的挑戰,因為人們在重大災難面前往往會失去正常的反應能力,而且,平時按照手冊訓練的應急方法是大危機中人們最最依賴的“救命稻草”,但如果此時能淡定心態,甚至逆向思維,那結果很可能會完全不同。
為此,我想從這個角度,根據多年在日本學習和工作的經驗,來談一下這次東日本大地震可能對中國造成的影響。
由於中國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國,而歐美國家和一些新興市場又是中國出口的主要市場,所以,日本的缺位會讓外部市場判斷中國的最終産品供應能力也受牽連,於是,世界最大製造基地的萎縮可能會短時間內打壓大宗商品價格,甚至可能延長這一輪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但從中長期來看,源於日本的影響就會被韓國和歐洲製造商、乃至中國成長性企業的崛起所沖銷。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中長期對世界的影響主要是來自於金融領域。短期內,關聯保險公司股價的破位和後來可能發生的倒閉現象,會再次引起市場恐慌。但不同於2008年,這次保險市場的派生風險不會波及所有的金融行業。另外,由於日本低息政策的長期化和財政赤字的持續膨脹(如果日本經濟靠日本民主黨花大代價投入而得到了挽救),日元流動性的氾濫和日元的日益貶值,會給其他國家尤其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可能造成持續的通脹、資産泡沫和貨幣升值的壓力。
無疑,今天最大的不確定性是世人對日本核電站發生最壞情況的可能性和帶來的危害程度了解不足,而且,對事後可能有哪些波及中國社會的路徑也研究不夠。所以,今後加快不斷挖掘相關信息步伐的過程,也是考驗我們社會上下在小概率事件面前,如何打破習慣思維,發揮齊心協力,隨機應變的危機管理能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