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日元或許是最沒有懸念的國際貨幣之一。然而,伴隨着大地震,日元的未來驟然面臨巨大不確定性,同時也迎來最好與最壞的評價。 3月11日地震當天,日元經歷先跌後漲;此後,日元匯率震蕩向上,3月16日紐約“過山車”般股市午盤,美元兌日元震蕩下滑,盤中跌破80.00關口,79.98點刷新了6年以來最低點。 日元第一時間走低,自然源於地震的恐慌,屬投資者本能反應。隨着事態進展進一步明晰,日元隨後走強,則主要來自於日元回流日本國內的預期,這一預期則基於地震救援、災後重建以及支付保險賠償金需求。 為什麼負面信息會加強日元走勢?摩根大通日本經濟研究部門主管佐佐木融認為基於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
擁有世界第二大經常賬戶餘額、且沒有大量來自海外的所謂“熱錢
”這三點因素。日本負面事件將會産生如下結果:首先,可能將導致資金回流日本以彌補損失;其次,可能導致日本市場風險承受度降低,這將損害海外投資的興趣,從而將引發凈日元買入,由此貿易及收入雙雙出現順差。他認為儘管日元未來幾天可能出現短期貶值,但是未來幾個月內將成為最為強勁的貨幣。 市場普遍認為上訴因素均支撐日元走強,而且不會發生日元拋售:日本國內投資者持有超過9成日本國債,海外投資者持有量與之相比非常渺小。儘管日經指數,14日至15日累計跌幅達16%暗示有不少投資撤離日本境內。然而從日元國際投資頭寸來看,日元仍舊保持凈進入,這意味着有更多資金流入日本境內。 日元近日走勢也印證了經濟學上的“破窗”理論:打碎一塊玻璃,卻可以滋生出玻璃的需求,對於廠家、行業都是福音——這一理論解釋了地震之後GDP的反彈。一般而言,地震之後一般會存在GDP增速的加大,這也體現了GDP作為流量概念與國民財富作為存量概念的不同。 回溯歷史,日元回流也得到數據支持。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40萬億日元,6433人喪生,104906間房屋被徹底摧毀。地震4天之後,美元兌日元攀升1.9%,達到100.23日元峰值,之後回落,隨後又在地震後一個半月時升值,最終在4月19日跌至二戰以後最低水平79.75——這一段時期日元升值幅度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都非常少見。雖然該時期日元升值不完全源於阪神大地震,然而這確實也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原因。 伴隨着日元進一步走強,目前市場分歧也日漸加大。有人認為是日元匯率最好的時光,有人則認為是做空日元最好時機。與摩根大通等機構不同,法國巴黎銀行就認為,日本目前不得不再次擴大負債,因而目前正是十年難逢的做空日元的良機,由於歐元區正面臨加息預期,因此他們長期最看好的是日元。 進一步看,日本經濟的昨日決定了日元的今天。上世紀80年代如日中天的泡沫經濟破裂之後,日本由於長期奉行凱恩斯主義,財政負債纍纍,超過GDP200%,財政赤字也超過7%,可謂富裕國家群中最為債&高築的政府。與此同時,長期的蕭條與不景氣導致日本政府長期奉行零利率政策,日元在外匯市場一直走軟,長久以來一直扮演着國際投機者最喜歡的息差交易中的低息貨——他們通常借日元買入澳元等高息貨幣,贏取不菲收益,利差可高達7%,日本家庭主婦是其中主力軍之一,她們也被統一稱為“渡邊太太”。 然而,日元匯率最終還是取決於日本下一步財經政策與貨幣政策,重建資金來源成為關鍵。3月16日,為了提振萎靡不振的日本股市,日本央行再次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注入5萬億日元的流動性,至此日本央行已在3天內通過即日操作向市場累計注資28萬億日元,累計高達31萬億日元,創下規模之最。阪神大地震損失僅為GDP2%,如今日本地震很可能成為史上最昂貴的地震。伴隨着核洩露事件不斷升級,世界銀行初步預測日本經濟重建費用超過1800億美元,甚至有人認為損失將達日本
GDP20%。 日元的前景並不樂觀,如果回流導致過高升值,則會進一步妨礙在地震中已經受到重創的出口,日本政府必然出手干預,與此同時,重建資金對於日本政府並不容易,對於日元走強並非福音。如今債務纏身的日本與20世紀90年代負債不到六成、居民儲蓄率高達10%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日本主權債務危機升級的疑慮始終存在。面對國內黨爭不斷、社會老齡化、産業空心化等嚴峻現實,可供日本政府的政策選擇並不多,加稅、發債、赤字貨幣化也就是所謂的“印鈔票”是幾個可能的舉措。前者是政治自殺,發債則空間不多,印鈔票可能會成為當下應急之舉,然而如果如此,長期飽受通縮之苦的日本經濟或許迎來通貨膨脹,日元的信用將岌岌可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