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泄漏判核電“死刑”
2011-03-18   作者:李學江  來源:國際金融報
 
【字號

  核能地位難以取代。人類在“吃一塹長一智”中前行,我們不能因為發生撞機就不坐飛機;不能因為墨西哥灣漏油就停止石油開採;不能因為挑戰者號爆炸而停止太空探索。我們完全可以從日本核危機中汲取教訓,推動技術進步,而不是被它嚇倒

  日本福島核電站爆炸所引發的核恐慌一如其放射性漂浮物正向全球蔓延。在德國南部,示威者組成長達45公里的人鏈,要求德國立即關閉所有核電廠。歐洲綠黨/歐洲自由聯盟黨團公開呼籲:停止新的核建設項目,並在歐洲範圍內淘汰核電。
  擁有核電的國家政府也立即作出反應,對現有核電站進行全面安檢,對計劃核項目嚴格審議。其中德國政府已下令暫時關閉7座80年代前建成的核電站,同時對全國所有17座核電站進行安全檢查。
  一時間,人們談核色變,全球核能股應聲大跌,近年剛剛復興的核能産業正面臨着嚴重衝擊。人們的恐慌自有其道理:32年前美國三里島核泄漏,25年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其情其景還歷歷在目,其後果也尚未完全消除;而現在可怕的福島核輻射又近在眼前,讓人提心吊膽。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核能也是如此,它在給人類帶來災難的同時,更帶來了巨大的前進動力。因此,利弊權衡,取捨定奪,似應從人類社會的長遠利益來考量。
  現實地看,核能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難以取代。以法國為例,其58座核電站所提供的核能已佔到其全部發電量的70%以上,放棄核能將意味着國民經濟的崩潰。即便是發生過三里島核泄漏的美國也沒有就此放棄核能,儘管核能僅為美國提供20%的能源。奧巴馬總統在3月15日&&,推動核電建設對美國來説非常重要,美國將按原定計劃建設新核電站(擬建20座之多)。在德國,核能佔全部發電量近30%,即便是談不上多麼舉足輕重,但也難遽舍。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們無法放棄核能作為支柱性科技的作用。”德國主要電力供應商RWE總裁格羅斯曼更明確指出:“一個工業國要保持生活與生産水平,不可能放棄煤炭與核能;現在就改變現有的能源格局不過是一種幻想。”
  核能難以取代的另一大原因是,與煤炭等化石燃料相比,核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高效而清潔的能源。它不僅為人們生産與生活提供重要動力,更是人類減少依賴化石燃料,應對氣候變暖的一個難以取代的一大支柱。
  再次,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核能也佔有較大優勢,如太陽能和風能等仍然處於開發的初始階段,不僅生産成本較高,而且發電量有限,在可預見的將來,它們還難以滿足人類社會生産與生活的巨量需求。
  當然,核事故一旦發生,即會造成嚴重後果,福島核爆炸為各國的核能發展提供了嚴重教訓,任何負責任的政府都不能對核安全掉以輕心。
  人們應該看到,這次嚴重洩露並非不可避免。事實上,這次事故不僅緣於天災,也伴有人為失誤。首先,人們得承認,福島核電廠經受住了大地震的嚴峻考驗,但它的備用柴油發電機暴露於室外,未能經住海嘯的衝擊——電纜被沖走,柴油受污染。因此,只好退而求其次,啟用備用的儲電池發電機來冷卻反應堆。而儲電池在8小時後電力耗光而停轉,致使冷卻系統完全失靈。另一失誤是在搶修時,誤將進水閥門關閉,一時阻擋了冷水進入反應堆實施冷卻。而由人工進行海水冷卻又産生了大量氫氣,引發了數次爆炸。這一切並不是不可避免的。
  更為不同的是,日本福島的核電廠建於40年前,採用的是沸水反應堆,需要循環水來冷卻。但現在的新技術,比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核反應堆使用的核燃料已不再是濃縮過的鈾,而是自然狀態鈾;其冷卻系統使用的是更為安全有效的重水。這就可以避免發生類似危機。
  其實,人類是在“吃一塹長一智”中前行的。《華爾街日報》近日的一篇社論寫道:任何事情都有好壞兩面,我們不能因為發生撞機就不再乘坐飛機;不能因為墨西哥灣漏油就停止石油開採;不能因為挑戰者號爆炸而停止太空探索。我們完全可以從日本核危機中認真汲取教訓,推動技術進步,而不是讓它將我們嚇倒。同此前的任何災難一樣,無論它多麼巨大,都將擋不住人類前進的步伐。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讓安全為核電發展護航 2011-03-18
[關注]網民:核電不發展不行 不安全發展更不行 2011-03-18
全球審查施壓 核電業或進入“緊縮”期 2011-03-18
全球核電站規模及其分佈 2011-03-17
核電安全要加強 因噎廢食不可取 2011-03-17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榮融炒炒股[思想]葉建平:促進消費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