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産業發展正逐步呈現出兩大政策抓手: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趨勢,加快推進傳統産業技術改造與科學判斷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鋻於我國已經歷了很長一段産業優化升級和改造調整過程,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將成我國産業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動力。 事實上,除了經濟增長方式固化於“粗放型”之外,我國的技術進步方式也是産業結構優化緩慢的主要原因。多年來,我國積極利用國外資本和國外市場,通過吸收外資引進國外技術,降低使用要素成本的技術,實現産業鏈的工藝和流程升級,進而增強産品的價格競爭力,維持“低成本製造業大國”的地位。然而,隨着我國産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引進和吸收為主要途徑的技術進步方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産業結構優化戰略的需要,技術引進的産業升級效應進入了遞減邊界,而如何實現産業的功能升級和産品升級成為當下我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緊迫任務。因此,“十二五”時期,加強技術自主創新成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而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便成了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攻方向之一。 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選擇基準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和動態性等四個基本原則。在某種程度上來説,對我國這樣的經濟後發國家,培育前沿産業是“逆比較優勢”發展。但除了一般意義上的選擇基準之外,未來産業趨勢是戰略性新興産業選擇必須考慮的層面,把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産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主攻領域,符合我國産業發展高端化、服務化、低碳化和信息化的基本趨勢。 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核心是“創新驅動”,這意味着非要走出一條和傳統産業發展不同的路徑不可。鋻於此,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必須要注重宏觀與微觀、效益與風險以及競爭與布局三個重要問題。 從短期經濟平穩增長來看,近幾年的經濟刺激政策促使我國經濟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復蘇,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的四萬億鉅額投資有力拉動了經濟。未來一段時間,為了防止經濟下滑或波動,積極財政政策很難在短時間內退出。而隨着基礎設施投資空間收窄,僅以民生工程為主的投資難以支撐我國經濟的短期平穩增長。因此,加強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的投資就成了我國國內投資需求的主要拉動力量。與此同時,經歷了30多年高速增長,包括資本深化、技術引進、體制改革以及城鎮化和工業化等在內的諸多經濟增長因素逐步進入“效應遞減”期,我國潛在增長率正逐步下降。而戰略性新興産業具有長期推力和關聯效應強的特點,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我國經濟長期發展新的增長點。 但是,不論從宏觀國家層面還是微觀企業層面出發,由於技術和市場這兩個不確定性的特徵,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都具有較高的風險系數。同時,由於存在研究開發和産業化兩方面的正外部性,企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過程中還面臨着“先發劣勢”的風險。在我國,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經濟風險尤為突出。我國長期採取“經濟跟隨”戰略,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承接國外産業轉移推進國內工業化,在技術創新和引領産業發展方面既不具備優勢也不具備經驗;而隨着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在危機後紛紛採取措施促進新興産業發展,我國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將面臨更大的外部衝擊。而因為我國知識産權體系尚未健全,微觀企業介入戰略性新興産業必須面對巨大的成本風險,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産業化過程因此就更崎嶇複雜。因此,我們必須遵從經濟規律,追求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適度産業化和可持續發展,而不能冒進盲從。 還不能不注意的是,“十二五”時期,我國各地區大規模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可能造成新一輪技術大引進、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層次競爭等問題,戰略性新興産業也將出現傳統産業的投資“潮涌現象”。因此,必須引導各地區根據當地的比較優勢,發展適合地方特色的産業領域,形成布局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體系,避免惡性競爭帶來的物質資源浪費和經濟效率損失。 着眼於我國現實比較優勢,實現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跨越式發展,具體而言,筆者以為,需要實施以下四大戰略: 第一,着眼長遠經濟利益,實施協調發展戰略,盡快形成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引導各地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的編制,促進形成重點突出、差異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區域布局。 第二,促成合理産業組織,實施市場主導戰略,實現資本與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優化整合,支持符合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方向的企業在創業板上市,成立投資銀行和金融控股公司以及設立投資銀行、共同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産業投資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多種融資模式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實現“以政府投資為主”向以“社會投資為主”的有序銜接;同時,根據市場需求建立産業進入和退出的有效機制。 第三,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施技術內生戰略。加快構建新型産學研合作機制,建立以龍頭大企業為核心的開放式創新網絡的“前端控制”機制,建立産業技術聯盟,加強戰略性新興産業創新體系的頂層設計,制定各産業的技術路線圖,實施自主知識産權戰略,搶佔産業鏈高端環節,超前培育和扶植戰略性新興産業,逐步掌握戰略性新興産業技術標準的制訂權和主導權,進而迅速佔領戰略性新興産業制高點。 第四,注重産業關聯發展,實施産業融合戰略。通過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改造和提升傳統産業的技術水平和産品質量,實現産業間的技術互動和價值鏈結;同時,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軟體服務、工業設計、電子商務等與戰略性新興産業相配套的現代生産性服務業,促成戰略性新興産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産業融合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