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對中國經濟産業的考驗
2011-03-14   作者:梅新育(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梅新育

  震級創造歷史紀錄、被稱“1200年一遇”的日本大地震已使日本社會生活和生産、交通體系陷入混亂,豐田、日産、本田等大型企業已決定停産,部分工廠已無法繼續使用,福島核電站兩次爆炸,倘若最終發生嚴重核泄漏,日本社會和經濟所受衝擊還會更大。日本是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工業大國和出口大國,這場大地震必然對世界經濟和産業産生可見的衝擊。作為日本近鄰,日本最大貿易夥伴之一,中國經濟産業所受波及不可忽視。而為了幫助日本盡快完成救災和災後重建,恢復正常生産和社會生活,作為産品包羅萬象的“世界工廠”,最大出口國,中國應當而且也能為此發揮較大作用。
  首先,除了災後的生活需求之外,日本大地震還意味着巨大的重建需求,而身為全世界最大建材、鋼鐵生産國,全球建築市場最大的國家和名列前茅的建築工程服務輸出國,我國相關産業可望從中獲得一定份額。
  為了便利我國企業最大限度利用這一需求,充分發揮我國相關産業質優價廉高效等優勢為日本災後重建服務,除了在物流、通關等方面加快推進實施貿易便利化之外,我國政府尤需在推動日方擴大工程建築市場准入方面多下功夫。從日本自身利益出發,在生死攸關之際,適度擴大工程建築等市場的准入,以此爭取時間,降低重建成本,也是合理的。須知,即使不考慮挽救生命等其他因素,僅僅由於財政赤字和公債佔GDP比重居發達國家首位這一點,負責任的日本政府也該對在保證質量前提下盡可能降低重建成本給予足夠重視。
  由於市場准入等方面障礙重重,無論按新簽合同額還是按完成營業額衡量,中國工程承包行業在日本市場都所得甚少。2009年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262.0961億美元,日本市場僅1.5009億美元,僅佔千分之一。同年,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777.0611億美元,日本市場近1.8349億美元,僅佔總額千分之二。而新簽合同額少於當年完成營業額,新簽合同額排名低於當年完成營業額排名,表明若無重大轉機,我國在日本工程承包市場地位還將進一步下降。
  對於經營與日本競爭産品的廠商和出口商而言,日本生産和出口體系停頓,意味着市場需要他們來填補由此而産生的空白,其中相當一部分可望由中國廠商和出口商來填補。對於這類廠商和出口商而言,日本大地震帶來的衝擊主要在於他們生産所需的日本設備、核心零部件等供應可能告急,這將大大約束他們充分利用産能和市場需求,加工貿易廠商問題將尤為突出。可供選擇的出路是轉向國內供應者和第三國/地區廠商,但倘若國內供應商一時跟不上,而這些上游核心零部件又屬於寡頭壟斷行業,那麼轉向第三國/地區供應商可能會加強這些地區供應商的壟斷力量。如我國液晶面板大量依賴進口,夏普停産意味着韓國等地廠商壟斷力量的增強。為避免這類不利後果,假如我國國內相關産業一時無法填補進口空白,在日本地震衝擊過後、産業逐步恢復正常時,需要有意識地優先恢復從日本廠商訂貨,扶植其復蘇,以制衡第三國/地區供應商坐大。
  由於存在上述重建和出口效應,我國貨物和服務出口可能因此而擴大一定數量,增加我國貿易順差和經常項目收支順差,進而加大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壓力。對此連鎖效應,我們需要給予一定關注。
  日本大地震對我國産業和外經貿最大負面衝擊,表現在進口領域,因為我國大量進口日本高技術産品、上游中間産品和設備。我國對美歐貿易鉅額順差,對日本貿易則鉅額逆差,原因即在於此。去年,我國對日出口1210.6億美元,進口1767.1億美元,逆差達556.5億美元。因此,我國電子、汽車等一些産業産能利用率可能會因為日本上游中間産品供貨停頓而降低,一些新建和改造項目可能因為日本設備生産、交貨流程被打斷而不得不減速。
  在筆者這幾天&&的大型企業中,某大型電子企業堪稱中國該産業力圖擺脫受制於人困境的關鍵投資項目,其200多億元總投資中,設備投資佔70%,設備投資中又有80%是日本設備,且均未交貨,這場地震對其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該公司在基建階段搶工期節省的時間有一部分可能會因此而損失。與此同時,某些汽車和家電廠商可能受到波及,因為中國廠商大量進口使用日産汽車、家電用冷軋薄板等高增值鋼鐵材料,2010年我國從日本進口鋼鐵101.2440億美元,鋼鐵製品26.2698億美元,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這些材料。
  細看我國去年從日本進口的統計數據可知,這次受影響最大的,當屬進口日本設備和機電、光學等零附件的企業,因為這些企業從日本的進口要麼替代進口來源很少,要麼本身就是“日本核心元件—中國組成加工成品—全球市場銷售”産業分工鏈條上的一環,一時無從尋找替代供貨來源。為此,我們需要為設備進口企業、特別是新興戰略性産業、重大項目設備進口企業提供一切必要便利,為其解決麻煩。
  經過破壞性地震和由此而來的客戶、市場份額等損失,估計許多此前不願意向中國轉移生産的日本技術、資本密集型企業或許會考慮至少向海外轉移一部分生産能力,我方應有針對性地為此加強招商。畢竟,在招徠日本技術、資本密集型行業方面,我國目前在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不是其他熱門新興市場所能比擬的。無疑,對我們而言,內資企業佔據先進製造業是最優結果,假如內資企業一時不能佔據,那麼,外資企業生産跨國轉移比不轉移好,向我國轉移比向我們的競爭對手轉移好。只要政策得當,此舉與我們發展自主産業並不矛盾,可以相輔相成。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日本大地震推高主權債務風險 2011-03-14
日本大地震告訴了我們什麼 2011-03-14
《唐山大地震》5億票房的背後 2010-08-19
汶川大地震兩周年紀事:我們這兩年 2010-05-14
中國平安完成玉樹大地震業內首筆保險賠付 2010-04-16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榮融炒炒股[思想]葉建平:促進消費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