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務均等化考驗民生財政的效果
2011-03-09   作者:南方都市報社論  來源:南方都市報
 
【字號
  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昨天(3月8日)上午舉行記者會,主題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記者會的主要關注點在消費問題和教育問題,它所透露出的消息是,中央政府承諾在未來五年將擴大消費的重點放在公共服務上。希望在總體上扭轉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現實,在教育、醫療、社保、交通、供水電、垃圾處理、生態環境等方面促進改革,減少供需矛盾。
  基本公共服務其實是基礎的社會條件,用以維持經濟社會穩定、社會正義,維繫凝聚力,保護個人生存權和發展權。它包括三個部分:一是保障生存的基本需要,比如政府及社會提供就業、養老和生活保障;二是滿足尊嚴和能力的需要,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由此可見,義務教育、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基本社保、公共就業服務是其主要內容。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一些涉及公共服務現狀的信息披露。人社部重申養老金支付不存在問題,否認用社保資金投資保障房,最低工資年均增長13%等。同時,也有媒體稱,教育經費佔GDP4%的目標18年未實現。從2000-2009年10年間,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10年累計“欠賬”16843億元,其間還出現倒退。截至2009年,國家財政對教育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3.59%。
  財政對教育投入不足會以令人難堪的細節體現出來,在西部或偏遠農村,教師待遇低下,更新緩慢,直接導致教學質量下滑,從而在城鄉、東西部之間形成巨大落差。類似的懸殊情況也發生在公共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總之是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出現了不均衡、不平等格局。而且,這樣的局面往往維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變,相較於需求,公共服務的貧乏可見一斑。
  因為公共服務的性質使然,能夠改變情勢的只能是增加財政投入,填補財政欠賬,以民生財政大力追趕公共需求。財政部部長謝旭人7日就財政政策和有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他説,今年中央財政用在與民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衞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達到10510億元,比上年增長18.1%,民生支出合計將佔中央財政支出的2/3左右。
  財政在決定了民生優先的投入次序後,在理論上會提高整個公共服務的供給總量,但並不意味着一定就能實現服務的均等化。相反,如果均等化的程度不夠,或者偏離這個預期,反而會加重地區間、城鄉間、不同人群間的不平等地位,扭曲公共服務的性質。這方面的教訓很多,從某種意義上講,現有公共服務不公平、長期失衡的根源就在於配置不均,而不單因為總量不足。
  可以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會影響到民生財政實現均等化?從中央到地方,在財政預算到執行的過程中,它有可能會遇到什麼自私的力量令其改變初衷?公共服務既然來自政府權力對國家資源的使用,公權力的意志自然會産生非同一般的影響力。公共服務受制於財政,財政則受制於公權。服務均等化的水平與公權的公正程度密切相關,捆綁在一起,兩者無法分割。
  理解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現實,再去想象它的未來,有助於以理智態度對待民生財政的轉型之困。記得廣州2009年首次公布部門預算時,公眾發現9個機關幼兒園每年財政補貼6000萬元,每個幼兒均攤2萬元。負責部門辯解説是歷史遺留問題,翻譯成另外一個説法,就是公共服務的不均等。公共服務均等化能走多遠,需要民生財政有更大作為。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忽悠”背後的公共服務不到位 2011-02-25
公共服務産品如何質優價廉 2011-02-14
[關注]網民:政府對公共服務投入責無旁貸 2011-02-14
上海公共服務往往差“半步” 2011-02-11
縮小城鄉公共服務資源的現實差距 2011-01-10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榮融炒炒股[思想]葉建平:促進消費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