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1990年代以來經歷的四次通脹,我們判斷,目前CPI運行正處在本輪上漲周期的中後期。1990年代前中期以來,中國CPI經歷了四個完整的上行和下降周期,上升階段和下行階段平均歷時均為26個月。四次通脹當中,1990年代中期的那次通脹歷時最長,漲幅也最高。後三次通脹周期長短較為接近,漲幅也沒有達到兩位數。
第一次通脹和後三次之所以存在上述差異,除了經濟的熱度在程度有所不同之外,還與是否有資産市場、以及資産市場能夠吸納多大的過剩流動性有關。鋻於1999年以來房地産市場和證券市場不斷發展的事實,我們傾向於認為,1999年以來發生的三次通脹對於預測本輪通脹更具有借鑒意義。若以此計算,則CPI上行階段平均歷時24個月,下行階段平均歷時17個月。
本輪CPI上行開始於2009年7月,目前已上升了19個月,按正常狀態計算,CPI上行周期還有3——5個月時間。綜合來考量,本輪CPI運行已處於中後期。
縱觀每一輪通脹,中後期也是加速上升和尋頂的階段。其表現是,CPI中的主升品種繼續上行,進而帶動其他類別價格一起上漲,原本認為是抑制價格上漲的因素也不再具有“防火墻”的作用。目前,本輪通脹就已經呈現出這種特徵。
1、農副産品將加速上揚。
春節前後,糧食價格上漲已擺脫溫和上行態勢進入加速階段。糧價乃百價之基,其上漲最終必將帶動肉禽蛋魚等副食品價格一起上漲。目前,農副食品價格正在上漲中期。從蔬菜價格看,雖然最近受調控影響有所回落,但春節因素和異常天氣有可能導致它新一輪更凌厲的上漲。
若從生産成本角度看,化肥等農業生産資料價格在上漲,農村勞動力的機會成本也在上升。因此,農副産品價格上漲有其必然性。從歷史上看,“糧通脹”曾出現在1999年和2004年,“菜通脹”在三次通脹中出現,2006—2008年“油通脹”和“豬通脹”表現最為突出。我們預計,本輪通脹則很可能表現為“菜、油、肉、水果、水産品”的複合型通脹,農副産品加速上揚的一幕還沒有結束。
2、糧食連年豐收不能阻礙糧價上漲。
考察糧食産量和糧食價格之間的關係,我們發現,在通脹趨勢形成的情況下,糧食産量增加並不導致糧價穩定或下降。近幾年,我國糧食持續增産,但糧價卻在持續上漲。從2003年到2010年的七年間,中國糧食産量年均增長率接近3.3%。但是,糧食價格卻一直穩中有升。原因就在於:
從糧食供求來看,仍處於緊平衡狀態;從糧食品種的産需結構而言,一些品種(如大豆)的供求缺口在持續擴大;同時,連續增産的時間越長,可能離減産的拐點也就越近。
從成本角度看,近幾年種糧成本不斷上升,國家持續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國內糧價受國際糧價影響在加大等,也是推動糧價上漲的重要因素。
貨幣因素。2010年以來的糧價漲幅明顯大於前幾年,還與貨幣流動性過剩有關。一些小品種,除了産量的波動以外,正越來越成為游資炒作的對象,致使它們越來越具有金融産品的屬性。
3、産能過剩和市場總體供過於求將抑制通脹上升的結論不成立。
有部分學者認為,中國製造業存在明顯的産能過剩,並且商品市場總體供過於求,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通脹水平上升。對此我們不予認同。
事實上,産能適度過剩是一個行業甚至一個經濟體正常運行的合理狀態和必要條件。若一個行業的産能正好等於需求(或産量)時,這個行業就處於滿負荷運行的緊平衡狀態,這個狀態是危險的。從整個行業看,存在一定的儲備産能,是正常的,也是市場競爭和行業發展的前提。行業有新投資項目,並不等於將來會加劇産能過剩。企業在建産能是針對未來市場需求的。只要一個行業未來市場需求看好,企業就會投資和增加産能。
從歷史上看,很多被認定為産能過剩的行業,比如2004年以來一直貼着“産能嚴重過剩”標籤的鋼鐵和水泥行業的産能一直在持續擴張,這兩個行業盈利水平正常,並沒有多少企業倒閉破産。
在通脹趨勢形成的情況下,這些所謂的“産能過剩行業”,在消化不了不斷上升的成本時,會自動通過“設備檢修”來降低産能利用率,寧可減産也不降價,所以,像寶鋼等鋼企屢屢“逆市提價”,也就不足為奇了。
1、貨幣超發釀通脹。
縱觀1990年代以來的四輪通脹,我們發現,通貨膨脹往往與經濟過熱、貨幣供應量增速呈以下正向關係:一,經濟(GDP)增長率和貨幣供應量(M2)增速越高,通脹程度也越嚴重。二,經濟和貨幣供應量高速增長持續時期越長,通脹程度越嚴重。
考察本輪通脹,則有所不同,儘管GDP增速曾有兩個季度在12%上下,卻並未發生明顯的經濟過熱。但是M2增速有16個月份在20%之上,高點接近30%。我們由此斷定,貨幣超發、流動性過剩是本輪通脹的根源。
2010年年中以來的CPI上漲,從表象上看,主要推動力雖然表現為食品價格上漲,但主要原因還是2009年過度放貸導致的流動性過剩。
貨幣理論認為,在商品供求平衡的條件下,若加大貨幣供應,則會導致物價上漲。換句話説,物價上漲完全可以發生在商品供求平衡的基礎之上。在流動性增加時,並不是所有商品價格按同一幅度上漲。不同産品價格波動幅度主要取決於各自供給和需求的價格彈性。
在流動性過剩的條件下,農産品和食品價格往往上漲較多。其原因是,相比工業消費品,農産品和食品的産量擴張受到較強的自然條件約束。因此,流動性過剩導致的農産品價格上漲往往表現出上漲時間長和上漲幅度大的特點。同理,礦産品等上游産品價格受流動性的影響也較大。
本輪價格上漲,是一個典型的貨幣現象,消費品價格、投資品價格、勞動力價格、不動産價格等都出現了普遍和明顯的上漲。
2、勞動力成本上升暗中助力。
通貨膨脹與成本(尤其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密切相關。其中,中國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可能是主要原因。中國的勞動力,特別是低端中國的勞動力,正在變得越來短缺。
近日,國際勞工組織(ILO)公布了一份名為《2010/11全球工資報告》的調查報告。這份報告分析了115個國家的工資數據,涵蓋了全球94%的勞動者,相當於全球工資總額的98.5%。結果顯示,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的2008年和2009年,全球工資平均增速(不包括中國)大幅放緩的同時,中國印度工資表現不俗。
中國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扣除通脹因素後實際平均工資增速為13.1%,2008年為11.7%,2009年為12.8%。即使經過調整加入“私營單位”後的數字至少仍應高於6.6%,顯著超過全球平均。
瑞士信貸在日前公布的一份長達156頁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的勞工供求形勢正在發生變化,勞工短缺越來越突出。未來5年,中國的勞動力增長率將大幅減速,過去十年是每年平均增長1.3%,今後30年,每年平均只有0.3%的增長。到2014年以後,勞動力的供給就開始下降,而且下降速度會很快。
若上述兩份報告提供的數據和做出的預測如果正確,很可能預示着劉易斯拐點即將在中國出現。而一個國家在拐點之前也往往會出現工資上漲。
按照我們前述關於“通脹周期”的預測,本輪通脹的上升周期還有3—5個月,這也意味着本輪CPI的頂部將在未來6個月之內出現。儘管春節因素、異常天氣的不確定性對CPI會産生短期的擾動,給準確預測CPI的高點值及其出現的時點帶來一定的難度,不過,綜合考慮翹尾因素、政策調控以及通脹的運行慣性,我們判斷2011年CPI總體在高位運行,呈現“前高後低”走勢的可能性極大。
僅憑翹尾數據來推導2011年CPI的運行節奏,顯然是過於簡單和機械的做法,無異於刻舟求劍,其結論也往往是錯誤的,為此,以下我們用三種方法來預測和推算2011年全年及各月的CPI數值。
1、CPI走勢及其頂部預測。
一,正常計算方法:若2011年各月CPI
按常年正常規律運行,即我們選取1999——2010年12年間各月CPI的環比值為樣本,以其均值作為2011年各月的環比增速,以此計算出2011年全年CPI同比上漲4.0%,
CPI 1-3
月份達到高點,分別為5.0%、5.1%和5.3%,隨後逐步回落。
二,小幅上浮通脹壓力情況下的預測:即在正常情況基礎上增加一定通脹壓力(環比值上浮10%並適度考慮CPI跳漲)。以此計算出的2011年全年CPI同比上漲4.7%,
CPI在一季度達到高點,1-3 月份分別為5.6%、5.7%和5.8%,隨後逐步回落;在 9
月份有小幅反彈,然後繼續回落。
三,考慮較大通脹壓力下的計算:即在常年正常情況基礎上增加考慮較大通脹壓力(環比值上浮20%並考慮CPI跳漲),則2011年全年CPI
為5.7%,共有6個月份超過6%, 9 月份是全年高點,CPI同比上漲
6.4%。
對於以上三種預測CPI的計算方法,我們根據它們出現的幾率進行調整。如果按正常狀態50%、較小壓力測試下30%、較大通脹壓力下20%進行加權,則2011年CPI上漲4.5%;若分別按40%、30%、30%進行加權計算,則2011年CPI漲幅為4.7%。
2、2011年CPI預測值的修正及風險因素:CPI全年上漲4.4%。
鋻於2011年國內經濟形勢、政策已經開始轉向以及政府強力的行政干預抑制通脹等因素,我們傾向於認為,本輪通脹失控的可能性較小,高於2008年的可能性不大(2008年CPI5.9%)。
另外,2011年國家統計局將對CPI調查方案進行例行調整,涉及對比基期、權數構成、調查網點和代表規格品的調整。其中CPI權數構成的調整最受關注。我們認為,從理論上説,這一調整自然會影響到價格總指數的計算,但影響的方向和影響程度的大小,既取決於權數構成的調整力度,也受到分類價格指數高低的影響。因此,從長期看,這一影響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由於預期食品價格的權重會下降,因此,只有在食品價格持續上漲、而權重提高的類別漲幅不大的情況下,才會造成CPI的輕微低估。
綜上,我們預計2011年全年CPI在4.4%左右。
至於風險因素,我們認為在於兩個不確定性:一是
2011年春節之後各月的CPI 會不會再次出現跳漲。若再次出現象2010年 10 月和 11 月份的跳漲,則全年 CPI
走勢還會有所變化。二是國際商品價格會不會大幅上漲。若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則會對國內 CPI
形勢上漲較大壓力。
從全球角度看,2011年無論國際經濟如何發展,國際商品價格出現上漲是大概率事件。原因就在於美元、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流動性過於氾濫。相反,若全球經濟加快復蘇,則需求增加便會成為推動商品價格上漲的藉口和機會。這些藉口之所以能夠成立,並不是因為供求關係出現了大問題,而是因為流動性太多。從目前情況看,2011年全年美國失業率不會明顯下降,因此,美聯儲在2011年很可能仍然不會加息。在這種情況下,炒作者可以放心使用廉價美元。
若我們的上述推斷成立,中國將面臨較為嚴重的輸入性通脹局面,這將導致我們的預測結果與實際情況有較大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