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用品"只求最貴"背後的心態
2011-02-25   作者:柳田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一斤豬肉賣到158塊錢?一對蘋果叫價8888元?不用奇怪,這個價錢就出現在我們身邊的一些超市中。
    天價豬肉聽起來可笑,消費者必須花更高的價錢才能買到“無添加,真綠色”的健康豬肉,不禁引發出我們對於食品安全的擔憂和質疑。至於花費數千元買個蘋果,買主圖個啥?實在無法揣測。
    如果説這些飆高的價格能轉化成工資收入實實在在地惠及普通勞動者,也算是個合理的解釋。但是,我們又很難從這些商業行為中讀到這樣的結果。於是一個個天價商品“空降”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品種珍稀、種植周期長、産量少,這些還只是“貴”的表面原因。真正道理還是在於我們有一個可以消費“貴”的“不差錢”的市場。春節期間,一些地方曾高調打出了茅&的 “限購令”。想買茅&必須持有本人身份證,真是讓人有錢也買不到。限購茅&、天價豬肉、天價蘋果的道理一樣,無非是對産品的過度包裝和炒作。只不過這一次採用的廣告元素從老百姓的真實需求變成了赤裸裸的面子誘惑。
    和去年藝術品市場和茅&拍賣相繼傳出的天價不同,現在的天價開始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中,日常消費品和食品的天價更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因為它們的目的是消費而非資産保值的投資。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中提出“支出的增加,以及儀式中多餘的‘白花錢’成了表現價值、差別和意義的地方”。我們甚至要從你丟掉了什麼垃圾,判斷你的身份和品位。從消費價值到了消費價格,這種對於扭曲的花錢標準,卻在現實世界中得到了某種印證。
    稀有、健康這樣的標籤無形中將老百姓們擱在了一扇門的內外——吃放心肉的健康人士和吃不起放心肉的平頭百姓。是用轉瞬即逝的優質蘋果饋贈佳人,還是真的提了“四袋蘋果”,這帶來面子上的滿足感又是截然不同的。果腹還是美味這樣的實用訴求退居二線,買還是不買,成了高端人士的標準。説白了,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炒作天價的概念,無疑是強化用金錢裝點面子,只會加深人們對於物質的攀比,掉進炫富的陷阱。同時,一個樂於消費“貴”的市場,又是對浮躁社會的心態寫照。
    對日常消費品的需求最好還是停留在實用性上,不要演變成對身份象徵的追求。特別是在CPI已經高企的今天,當“貴”已經繃緊了老百姓的神經,希望天價不會成為另一種刺激,再次加重人們口袋的負擔。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降日用品關稅或成戰通脹新手段 2011-02-22
半年內丹東口岸對朝日用品出口或將下滑 2009-12-07
日本日用品經銷商無印良品將加快開店速度 2007-08-14
《日經周報》:日本日用品興起“黑色風潮” 2007-05-11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十二五”開好局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思想]通脹是資産價格泡沫的殺手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