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開好局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
2011-02-21   作者:記者 方燁、實習生 張彬/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中國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長 蔡昉:
  “未富先老”可能喪失勞動力比較優勢

  蔡昉&&,“十二五”期間中國人口變化的一個可能的特點是“未富先老”。也就是説經濟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人口的老齡化已經到來。而且由於這種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不是某一項政策造成的,無法用政策來調控。如果生産力沒有顯著提升,未來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他指出,中國除了經濟水平在趕超富裕國家,人口老齡化程度也在趕超發達國家水平:“2000年中國的人均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現在大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7.7%,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人口老齡化(65歲以上老人比重)程度也在趕超,2000年的時候我們的老齡化比例是6.8%,和世界平均水平完全一樣,但是去年世界平均水平是7.5%,我們的老齡化比例是8.3%,也就是説我們顯著趕超了。”
  蔡昉認為“十二五”期間,中國勞動力供給新增量為零。設定16歲至64歲為勞動年齡,他分析稱,整個“十二五”,農村勞動年齡人口轉移數量,不足以補償城市需求。“先老”的結果是,普通勞動者的工資加速上漲。無論是一般行業的普通勞動者(包括農民工),還是農業雇工,其工資均加速上漲。
  另外,中國長期以來缺技術熟練工人,但是今天的情況是由於勞動力供應不足,非熟練工人的工資在快速增長,出現了比較顯著的熟練勞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工資趨同的現象。也就是説,農民工這個群體教育回報率在下降,於是對農民子弟來説,出現了一種受教育的負激勵。
  蔡昉説“先老”意味着勞動力資源相對稀缺,意味着中國喪失了原來勞動力這一比較優勢。同時“未富”意味着中國不會在短時間內在資本密集型産業中得到足夠顯著的比較優勢。因此中國在“十二五”期間可能出現比較優勢真空。
  蔡昉認為,人口老齡化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政策調控就可以改變這一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沒有生産力提升的顯著支撐,未來潛在增長率的下降不可避免。不過可以採取一些措施,延長人口紅利。
  首先,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向內需。他認為,內需和目前生産結構以及資源稟賦相適應,不至於使産業結構調整過於劇烈,可以避免比較優勢真空狀態出現。
  其次,實現産業轉移。儘管沿海勞動力成本提高,但是,中西部地區勞動力仍然低廉,實現産業轉移可以延長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蔡昉分析稱,中國目前的生産率提高,更多是資源重新配置,而不是微觀的基礎效益。


12345678910111213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吳敬璉:十二五投資計劃需調整 2011-02-19
東北十二五振興規劃3月底前定稿 2011-02-17
“十二五”末電信百兆接入用戶擬過億 2011-02-17
中海油“十二五”欲躋身 國際石油公司第一陣營 2011-02-15
西北電網“十二五”將成為電力“糧倉” 2011-02-14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王迎暉:連續降雪相當於一次加息[思想]從進口産品量價看結構優化緊迫性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