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改名衝動為何從未停止
2011-01-30   作者:錢夙偉  來源:南方網
 
【字號
  2010年,湖北襄樊經過多年努力,把名字改成了襄陽。事實上,在此前的一二十年,中國城市改名的衝動從未停止。據了解,目前醞釀改名的城市為數不少,例如河北石家莊市想改成正定市或西柏坡市,河南新鄭市想改為軒轅市,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與貴州水城縣都想改為夜郎市,另外有人建議湖南耒陽市改名蔡倫市,西安市改名長安市等(1月28日《人民日報》)。
  “改名的衝動”,説白了是出名的衝動,也因此,只要能提高所謂的知名度,名字雅俗甚至體面與否也已無所謂,比如一個負面含義的“夜郎”,引來多地爭搶,而河南一個號稱“老子故里”的縣,擬改為“老子縣”,也不管此“老子”會否引起彼“老子”的歧義。這樣的知名度,恐怕只會令人哂笑。
  當然,無論如何,名氣於今意味着財富。據稱湖南大庸以前鮮為人知,1994年更名張家界市後,建機場、通火車,知名度飆升,2009年躍入全國一線旅游城市行列。這似乎是改名最為成功的先例。但其實也未必全是因為改名。如果沒有相應的發展舉措,依然交通閉塞,名氣再大,也引不來人。
  然而,這樣的“成功”往往掩蓋了代價的慘重。改名必然意味着另一個地名的失去,而相應的地域以及其對應的地名,因為是歷史延續代代傳承的産物,既成為當地百姓的故土認知、情感歸屬,其屬性的惟一性,也成為不可複製的珍貴自然歷史文化資源,無疑是價值無法估量的無形資産,比如襄樊改名後,不少年輕人失去了歸屬感,感嘆:“我出生在襄樊,我的襄樊從此就不存在了!”顯然,“襄陽”的“得”,以更大的“襄樊”的“失”為代價。
  而且,其驚人的有形損失,也不可避免。比如,身份證、公章、牌匾等的改制,需耗費大量財力、人力,據稱襄樊因此付出的行政成本將至少達1億元。至於更名後造成的混亂以及各種麻煩,必將在很長時期都難以化解,無論於當地,還是外地,都將為之付出不菲的代價。
  其實,名字只是一個符號,其中的內涵要靠一代代的人不斷去創造去充實。“於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當一個地名不能“叫響”,正是反思自己工作的時候,需要的是更加務實的施政。改名之類大多也只是花拳繡腿,或許,一時也確實能激起點喧嘩,但也很可能成為勞民傷財的瞎折騰。
  現在改名成了擋不住的誘惑,從中折射出的,其實是一種政績饑渴。在急功近利的政績觀驅使之下,心態浮躁,把傍上名人和重拾故典,當作提高知名度的捷徑。而另一方面,改名的“得”“失”大都是一筆糊塗賬,於是官員更樂此不疲。顯然,改名的衝動從未停止,説到底,是缺乏“得”“失”的追究和問責機制。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中國城市空氣質量“被達標率”高 2011-01-30
陳淮微博辟謠“一線城市房産稅將向上海看齊” 2011-01-30
特別貢獻獎•人物 李榮融(中)
特別貢獻獎•城市 昆山市(昆山市委書記管愛國上&領獎)(右)
頒獎嘉賓 新華社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周樹春(左)
2011-01-28
二三線城市人才需求強勁 2011-01-28
北京深圳杭州有望成為房産稅第二批試點城市 2011-01-28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梅新育:解決失衡何須太心急[思想]改革收入分配製度關鍵在政府轉型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