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報道,近年來,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對此,謝旭人解釋説,經濟發展是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總體上應相適應,但財政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在數量上並不是一一對應關係,兩者不完全同步是正常的。
筆者認為,即便這樣的説法成立,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起碼也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當前社會總財富更多地向着政府集中,政府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據着越來越大的份額。近些年來的統計數據也表明,我國國民收入分配呈現越來越明顯向着政府集中的趨勢,而民眾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佔有份額則連年下降,這意味着政府手中的錢越來越多,而公眾所掌握的財富總量則相對越來越少。
另外,謝旭人還強調,在看到國家財力不斷增強的同時也要認識到,我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和人均財力水平在國際上仍處於偏低水平。
我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相對某些國家來説仍處於偏低水平或是事實,但是國際上財政收入佔GDP比重高的國家多是福利國家,這些國家的國民享受着遠高於一般國家民眾的超高福利與保障,有些社會保障制度甚至“從襁褓到墳墓”無所不保。從這個意義上説,這些國家的高額財政收入大多用在了完善與提高國民的福利保障上。反觀我國,儘管社會保障事業不斷取得發展,但是社會保障覆蓋面與保障水平都有待提高。同時,財政收入的相當部分被用於“三公”消費,佔到財政總收入的相當份額,這也正是公眾質疑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儘管從理論上説,隨着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增長,國家投資增加也能促進經濟發展,但是由於國家投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所有人缺位”問題,因而資金使用效率總體上比私人投資低下。而且,由於政府投資大多集中於固定資産投資,容易誘發經濟過熱與通貨膨脹等現象。隨着社會總財富向着政府快速集中,留在國民手中的財富相應減少,尤其是企業與國民稅負長期居高不下,還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國民與企業投資創業的擴大以及勞動者收入水平提高。國民與企業投資創業擴大以及勞動者收入水平提高受到影響,不利於經濟獲得更快的發展與內需得到更大的擴大。從長遠看,最終會影響與妨礙國家財力的可持續增長,並最終影響與妨礙公共事業獲得更大的發展。
所以,在當前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情形下,一方面應當盡可能壓縮“三公消費”數額,節約更多的資金用於社會福利保障領域,在更大程度上體現公共資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原則,如此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消弭公眾對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的質疑;另一方面,國家還應通過降低企業與國民稅負以及減少其他收費等途徑,扭轉當前國民收入分配越來越快速向政府集中的趨勢,讓更多財富留在社會與國民手中,這樣才會有利於國民與企業投資得到擴大以及勞動者收入水平提高,並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與拉動內需增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使經濟與民生得到同步發展,讓民眾更多地從改革與發展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