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上遏制政府賣地衝動
2011-01-25   作者:趙蓓蓓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幾十年前,人們怎麼也不會想到,那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土地會成為來錢最快、最炙手可熱的東西。本月出爐的兩組數據很值得關注:2010年,我國全年國內生産總值(GDP)近39.8萬億元,增速10.3%;同年,我國的土地出讓金為2.7萬億元,同比增加70.4%,相當於地方財政收入的76.6%(土地財政的突飛猛進令GDP增速相形見絀)。這一比例,既反映出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也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對賣地的熱衷程度。在這種近似瘋狂的買賣下,一片片傳統街區頃刻間被夷為平地,一幢幢不可移動文物迅速消失。
  不能否認,老舊城改造對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忽視或無視那種在“公共利益”旗號下大拆大建所帶來的對歷史文化遺産、遺存的損害乃至毀滅。如果説街區可重建,文化也可重塑,那麼文物卻是不能重現的。所以,如果將保護文化遺産與發展社會經濟排個序的話,保護顯然不能居後,發展尚可量力而行、一步步來,而保護已是刻不容緩,因為在現有境況下,老祖宗留下的許多寶貴遺産很可能會毀在我們這代人手上。
  那麼,怎樣才能抑制地方政府對老舊城區大拆大建式的“改造”衝動呢?今天的“問診專家”或許提供了一種思路,我們希望能引起更深入的探討與思考,以促進問題的解決。
  客觀地説,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以舊城改造名義實施的土地買賣,主要是為了充實地方政府的“錢袋子”——地方財政。一個難以回避的事實是,在現有財稅體制下,許多地方財政“囊中羞澀”。目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達數萬億元(相當於2009年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兩倍多)。如此大的債務壓力,加劇了地方政府的斂財衝動。在利益驅動下,“老舊城改造”往往也就淪為斂財工具。此外,目前國有土地管理制度上的缺陷與漏洞,監督機制的缺位與失靈,唯GDP是問的政績考核標準,也給地方政府的逐利衝動提供了實施的可能。固然,地方政府的鉅額債務,很多緣於城市基本建設及其它基礎設施建設,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或緣於地方大躍進式的超速發展、超前建設,或緣於高比例的行政成本支出。
  所以,要保護老舊城的文化遺存、保護地方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産,就必須遏制“土地財政”;要遏制“土地財政”,就必須深化財稅制度、土地制度、政績考核制度、監督機制、行政體制等多方面改革,從制度安排上,讓地方政府擁有與其事權相對應的財權與財力,通過良好的管理與服務,得到保障民生、發展經濟的必要資金,而不必以文化遺存的損毀為代價來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房産稅還不是土地財政的解藥 2011-01-10
土地財政亟待解決 12城市賣地收入超七千億 2010-12-23
遏制地價過快上漲須打破土地財政慣性 2010-12-21
土地財政是無奈鼓吹則是無恥 2010-09-07
土地財政沒有拯救地方政府 2010-07-08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梅新育:解決失衡何須太心急[思想]改革收入分配製度關鍵在政府轉型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