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回歸要靠“真心實意”
2011-01-24   作者:鄧海建  來源:時代商報
 
【字號
  近日,住建部已經要求2010年年末房價上漲幅度較大的一些城市&&限購令細則,部分開發商已提前獲悉這一消息。據透露,一位副部級官員在1月中旬的內部會議上明確&&將向地方官員施壓,“不限購,就約談”。(1月23日《重慶晚報》)
  “不限購,就約談”。這話包含着兩個價值判斷:一是限購很有理,它是整飭樓市的尚方寶劍;二是約談很嚇人,地方部門會因為有“約談”的罰單在,所以乖乖執行限購令。但問題是,限購令效果本身就漏洞百齣,再拿“約談”出來嚇唬宏調政策的執行者,無異於笑話裏的笑話。
  當然,住建部的想法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表,房地産業去年12月份一個月的銷售額便佔到了全年的20.9%,對於一向是房地産銷售淡季的尾月來説,這不啻於驚天奇蹟。任志強將新博客文章直接命名為《瘋狂的十二月》,這或許是業內人士對市場走勢的共同感受。而二三線城市無疑在這次樓市復蘇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百城價格指數報告上,位列12月份房價漲幅榜前列的均為二三線城市。
  一線城市沒有“領漲”12月,於是相關部門認為是限購令起了作用。這真是個天大的誤會。道理很簡單,限購令終究不是個常態化的市場手段,它僅僅是讓市場房價延遲了上漲時間而已,根本不能改變未來房價上漲的預期——某種意義上説,限購本身就強化了房價必漲的這種預期。可以想見,一旦這個臨時舉措退位,房價必然報復性暴漲。
  房價上的問題,説白了就是個買賣的問題。宏調的基本思路不能悖逆市場邏輯,真正的解頤之計無非有二:一是嚴苛的差別化信貸政策,只有抑制投資需求,才能從買方上紓解部分矛盾;二是增加市場有效供應,只有房子多了,房價才能降得下來。從實踐的效果來看,那些實施了限購令的城市,效果未必有想當然的好,不少開發商早就將限購令宣傳成“搶購令”,政策成了促銷手段,徒增笑耳。
  至於約談,其實大家早就心照不宣。2010年,土地市場掀起了力度空前的“查違風暴”,而約談一度被誇張成其中的強音之一。從2010年12月16日上午開始,國家土地總督察陸續約談土地違法嚴重的地方政府負責人,土地違法問責正式啟動,這也是首次針對地方政府的土地違法問責。但我們在高歌“約談功績”的時候,不能忘了兩個基本事實:一者,這個約談其實早就有了時間表,一拖再拖,拖不過去了,才在年底的時候“意思”了一下;二者,從約談的後續來看,可謂有名無實,號稱是問責序曲的約談,竟然沒有“談”倒一個官員,那麼,今天我們還能指望靠它來保證房地産調控政策的穩態嗎?
  在氾濫的流動性面前,二三線城市的確很容易成為投機的“價值洼地”。但值得注意的是,資本流動比我們的政策要謹慎許多,它們從來不會想當然,更不會為“理論上的價值”埋單——反倒是我們要謹記一個常識:二三線城市樓市異動,它是整個中國房地産失衡中的子問題。限購不是治本之計,約談更不是監管之威,房價回歸的關鍵,要的恐怕只是四個字:真心實意。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樓市“限購令”擴展至二三線城市 2011-01-24
濟南“限購”變“催購” 日成交量超京滬 2011-01-24
擴大"限購令"重在打擊房産泡沫 2011-01-24
第三輪樓市限購不可能還是“啞彈” 2011-01-24
住房限購令對遏制高房價作用有限 2011-01-24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梅新育:解決失衡何須太心急[思想]改革收入分配製度關鍵在政府轉型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