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2011-01-19   作者:劉迎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合理確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功能定位、産業布局、開發邊界,形成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一體化、網絡化發展的城鎮化新格局。過去幾十年,我國城鎮化進程明顯滯後於工業化進程,這在我國工業化基礎較弱、需要加速發展的時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隨着我國工業化進入中後期階段以及我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發展任務的變化,城鎮化進程正在不斷加快,這也是一個具有必然性的歷史過程。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作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戰略安排,既符合我國發展實際和現代化的內在規律,又適應當前我國擴大內需、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研究我國城鎮化進入加速期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我國正處於城鎮化進程加速期

  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的前半段,估計到2020年前後將基本完成工業化的任務。在我國,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産業佔GDP的比重已於2000年超過50%,此後第三産業所佔比重開始逐步上升,第一産業所佔比重則出現持續性下降,近年來第二産業所佔比重也開始逐漸下降。到2009年底,第一産業僅佔10.6%,第三産業佔42.6%,第二産業降到46.8%。三次産業比重的變化表明,我國的工業化程度正在深化、水平正在提升。這種現象符合多數國家工業化發展的規律: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産業所佔比重先是快速上升,然後是第三産業比重上升、第一産業比重下降、第二産業比重也下降。橫向比較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低收入國家工業佔GDP的比重大都接近或超過40%,中等收入國家則更高一點,而高收入國家工業大都低於40%。目前,我國的三次産業結構變動正沿着這樣的方向變化,且有進一步加快之勢。伴隨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鎮化也進入加速期。這種加速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市,成為農民工,進而攜帶全家生活在城裏,以至於目前他們的第二代幾乎不大清楚農村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實際上已成為準市民。
  在現階段,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戰略就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面對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發展與競爭格局出現的重大變化,盡快改變過去那種過度依賴外部需求的經濟增長格局,要求我們發揮國內市場潛力大的優勢,着力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包括擴大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在擴大投資需求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擴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以及居民住房等方面的需求;在擴大消費需求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通過把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這些都與城鎮化密切相關。

  加快城鎮化進程是推動我國經濟轉型提升的客觀要求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規模迅速擴大,經濟總量已居於世界前列。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要在新的起點上實現經濟的更大發展,就必須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過於依賴外需轉向內需為主、內外需結合,從粗放式發展為主轉向集約式發展為主,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轉向主要依靠技術創新,從以低附加價值生産為主轉向以高附加價值生産為主。實現這樣的轉變,是我國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後的客觀要求。目前,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已突破4000美元,正處於從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向中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關鍵階段。在這樣的人均收入水平上,我國發展既面臨着新的機遇,也面臨着“中等收入陷阱”等嚴峻挑戰。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需要在城市與農村的關係、工業與農業的關係、工人與農民的關係、高收入者與低收入者的關係等方面作出新的調整。比如,盡快改變城鄉之間、工農之間長期存在的“剪刀差”,更好地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促進生産生活條件較差的落後的農村轉變為現代化的城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

  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城市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又包括功能協調、環境良好等。同時,從城市布局來説,還要努力實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我國在推進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應當以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發展為重點,還是應當以中小城市發展為重點?如何實現城市發展的合理布局與綠色、低碳?
  一個城市的發展及其效率,與它的規模是高度相關的。統計分析表明,從人口規模角度看,一個城市的人口為1萬至10萬人時,其規模收益是負的。因為雖然城市規模較小,沒有多少公共負擔,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各種社會服務的供給會明顯不足,城市居民相互間的協調及由此産生的效率也會很低。當城市人口達到20萬以上的時候,城市的規模收益會由負轉正。而在城市人口達到50萬以前,城市發展會一直面臨較高的外部成本,城市規模收益也會小於100萬和200萬人口的城市。但當城市人口達到和超過200萬的時候,城市發展的外部成本會進一步上升,城市發展的規模凈收益率也隨之達到最高點。隨着城市人口規模繼續擴大,城市規模凈收益率會迅速下降。如果城市人口超過1000萬,城市規模凈收益率就有可能重新出現負值。所以説,城市規模小了不行,但也並非越大越好。這是在推動城市發展和城鎮化過程中需要把握和遵循的一條規律。近年來,我國一些超大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日趨顯現,就是現實例證。很多國家也曾遭受或正在經歷類似“城市病”的困擾。
  怎樣既加快推進城鎮化、滿足各方面對城市發展的需要,又防止出現“城市病”呢?一條有效途徑是發展大中小城市規模適度、分工科學、功能配套的城市群。這樣,既有利於緩解大城市中心城區壓力,又可以促進中小城市發展,從而推動城鎮化又好又快發展。因此,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應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建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努力實現城市發展的高輻射性

  城市發展的高輻射性,就是城市的發展應該具有主要産業依託和主要産業載體,而且這種産業依託和産業載體具有高輻射力。這就要求各個城市根據區位條件、經濟優勢等發展輻射力強的特色産業,實現城市發展的專業化分工,而不能脫離城市發展的地理區位、生態條件、産業基礎以及文化傳統和歷史沿革,形成發展定位雷同、産業趨同的局面。推動城市及其産業向專業化分工方向發展,需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發揮各級政府的引導和協調作用。
  城市發展的高輻射性,需要以城市的網絡互動性來支撐。現代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發展,大大縮短了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有利於在更大空間規劃城市布局、協調城市分工、整合城市功能,因而也需要更好地處理城市間的合理分工與相互協作問題,形成相鄰城市的網絡互動。這也就是“十二五”規劃建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發展城市群的問題。應在地理位置相近、發展基礎較好、生態條件適宜的地區推動形成輻射力強的城市群,科學規劃城市群內各城市功能定位和産業布局,實現城市發展的高網絡互動性。
  城市發展的高生態平衡性,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城市發展中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集中地表現在城市發展面臨着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嚴峻挑戰。因此,努力實現生態平衡是我國城市和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原則。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以犧牲生態、破壞環境甚至犧牲居民健康為代價來實現城市和城鎮化發展。過去,我國城市發展具有明顯的粗放性。今後,必須從多方面着手,努力實現城市和城鎮化的集約發展、綠色發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依託城鎮化破解宏觀調控難題 2010-12-21
中國城鎮化模式需要大的改良 2010-12-08
土地制度的城鎮化之路 2010-11-10
["五中全會"精神縱深談4]城鎮化是農民過好日子的根本之路 2010-10-25
城鎮化是農民過好日子的根本之路 2010-10-25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全球經濟失衡下的中國再平衡戰略[思想]“拆遷條例”徵求意見稿的立法解讀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