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美國勞工部最新報告,美國去年12月失業率為9.4%,意味着約有1450萬美國人沒有工作。美國經濟已走上了復蘇之路,2010年第一至第三季度,美國GDP增長率分別為3.7%、1.7%和2.5%,為什麼失業率下降如此緩慢?清晰認識美國就業形勢,有助於我們正確判斷美國的經濟形勢。 通常,經濟形勢惡化時,企業先考慮解僱員工,而當經濟形勢好轉時,企業重新聘用員工是有成本的。所以企業寧可增加在職員工報酬,一旦勞動力被充分利用,勞動生産率增長同步於産出增長,企業要擴大生産只能通過新增員工增加産出時,失業率才會下降。這就是説,失業率上下波動落後於其他經濟活動指標。由於美國經濟仍處於復蘇態勢,所以失業率一時難以下降。當然,從長期看,實際經濟增長與失業率之間存在着相當穩定的關係。這就是著名的“奧肯法則”,即GDP每增加2%,失業率大約下降一個百分點。不過,即使足以創造就業的經濟增長率促使失業率下降,在就業市場上仍存在着結構性失業現象,即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業。 美國金融、信息技術獨步全球,但迄今美國的製造業仍為全球最大,2008年佔美國出口比重的69%。只是在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的背景下,過去10年,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凈減少了560萬。1992年至2000年,製造業工人中擁有學士學位以上的人數從84萬增加至100多萬,2000年以來這一數字繼續在增加。從1992年以來,美國製造業中高學歷就業者比例越來越大,而非技能勞動力在2000年至2009年間減少了670萬。1987年以來,美國製造業的生産率提高了一倍,2010年美國製造業的生産率比2000年提高了38%。美國的金融危機並未改變美國製造業生産率提高的趨勢。根據美國勞工部統計,2007年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近1388萬,2008年為1343萬,2009年為1197萬,2010年10月為1173萬,但製造業所創造的GDP,2007年為1.617萬億美元,2008年為1.637萬億美元。2009年2月美國開始實施《2009年美國復興與再投資法案》,該法案對就業增長有一定刺激作用,但並未體現在製造業就業人數的增加上。所以,製造業就業不振,失業率又如何能降得下來呢? 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創造就業(Job
Creation)”的問題。美國語境中的Job
Creation,是指創造就業崗位。本次經濟衰退的失業率確實很高,但僅僅是衰退不能解釋美國經濟的某些現象。美國經濟中創造就業和失去就業並存,只要創造就業大於失去就業,失業率就不會上升。但美國從2008年一季度至2009年二季度,創造就業的人數為4025萬,失去就業的人數為4815萬,新增凈失業人數為790萬。在創造就業的疲軟現象背後,是企業投資和企業家信心的疲軟。金融危機重創了美國的金融機構,在去杠桿化和重建資産負債表的背景下,企業很難從金融機構那裏獲得資金支持。美國政府通過增加支出刺激經濟又擠壓了企業投資,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擠出效應”。經濟衰退更加惡化了擠出效應,使投資者更多地選擇政府債券,而不願意投資給企業。 服務業就業人數佔美國就業總數的80%。而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和全球化背景下,許多企業把某些業務從主要業務中分離出來,並被外包。美國經濟學家布蘭德曾在2006年預言,美國未來20年因服務業外包可能引起4000萬人失去工作。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積極承攬了服務業的外包,2001年至2008年美國從印度的服務業進口以每年平均31%的速度增長。當然,全球化並一定導致就業人數的減少,如果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繼續發展也會增加對美國服務業的需求。但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的金融機構倒閉、房地産市場的蕭條、貨物生産活動導致的運輸業的蕭條等許多服務業部門的衰退引起了就業人數的減少。隨着美國經濟復蘇,包括金融業在內的服務業就業人數只能在行業復蘇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就業人數。根據2010年12月3日美國勞工部的數據,自2009年9月以來,專業服務和商務服務中臨時性支持服務增加了49萬,此外,醫療保障、社會救助服務和建築業的就業人數都在增加。但是,由於美國政府財政的困境導致了政府部門僱員的人數下降,致使在服務業就業人數增加的同時,失業率仍維持在高位。 可見,影響美國就業形勢好轉的既有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按照美國目前的就業復蘇勢頭,美國將在數年內才能逐步恢復在本次經濟危機中失業的800萬人的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