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業界對高房價背後的推手眾説紛紜,開發商、政府、炒房客甚至銀行,都曾在高房價的指責中充當主角。但上周五國土部公布的一組數據似乎可以成為地方政府推高房價的“呈堂證供”。 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7日召開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透露,整個“十一五”期間,全國共批准新增建設用地3300多萬畝,土地出讓收入達7萬多億元。僅2010年,全國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就達到了2.7萬億,同比增幅70.4%。 這是一組難以想象的數字。按照財政部12月公布的數據,前11月全國的財政收入是7.6萬億,其中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為3.65萬億元左右,預計全年我國的財政收入可以突破8萬億元,如果按8萬億元的保守估算,2.7億元的地價款收入也將佔到全國財政收入的33.75%,也將佔據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同樣的,按照國家統計局12月22日公布的數據,1-11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額4.23萬億元,預計2010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可能突破5萬億元,達5.3萬億元。照此計算,2.7萬億的地價款也將在2010年全國的商品房銷售總收入中佔到一半以上的比值。 在號稱史上最嚴厲調控的2010年,政府的賣地收入有增無減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儘管這可以用政府加大了土地供應來解釋部分原因,但縱觀整個2010年,地王的身影卻仍頻頻閃現,單價地王、總價地王的紀錄一次次被刷新,不能不説,高價地王仍然是當前房價高企不下的禍首之一。 城市發展對於土地財政的依賴,在2010年裏嚴厲的調控環境下已經表現的越來越突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這是2010年多輪房地産調控均始終成效不大的深層次原因。 如何避免地方土地財政模式積重難返、改變目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結構是整個房地産宏觀調控必須要“補”的一課。在去年年底&&的國民經濟《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中央提出了財稅體制改革的整體方向,其中明確指出了將“研究推進房地産稅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稅體系,賦予省級政府適當稅政管理權限”。 從現今情況來看,房産稅的改革試點將是最有可能突破地方土地財政模式的突破口,而這種可能性在目前看來也已經越來越明朗。 在1月9日正在召開的重慶市“兩會”上,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重慶將完善“雙軌制”住房供應體系,今年新開工公租房1350萬平方米,通過加強土地供應、稅收約束等調控,促進房地産市場結構合理、供求平衡、秩序規範。“十二五”期間,重慶將加強財稅調節,開徵高檔商品房房産稅。 重慶市是傳聞最可能推行房産稅試點的城市之一。最新的消息稱,財政部已經原則同意重慶開徵商品房房産稅,具體實施方案由重慶政府制定,報財政部備案。重慶市目前正在抓緊完善相關方案,有望在今年一季度&&文件開徵高檔商品房房産稅。 同時,上周亦有媒體從上海市政府一名決策諮詢專家獲得的未經證實消息稱,上海試點房産稅也已在2010年12月9日獲中央批准,目前上海已經制定出了框架性的方案,但方案有很多細節還在研究,可能會在今年全國“兩會”後進行正式試點。 官方消息和非官方消息的交錯流傳,印證了房産稅漸行漸近的腳步。可以明確的是,在十二五期間內,房産稅應該會有一個明確的方案&&。 但在這個起點之後,以房産稅來完善地方財政收入仍然任重而道遠,賣地模式已經深入地方財政的“骨髓”,土地拍賣顯然不可能段在短時間內取消,同時房産稅試點之後的風險亦沒有得到評估。因此,現今還不能將希望寄託於房産稅試點能夠在短期內改變地方土地財政模式。 而從房地産調控的角度而言,房産稅卻不失為一劑調控的猛藥。2010年,幾乎所有可以利用的調控手段都已出盡,房産稅已經成為2011年房地産市場繼續調控的最大期望。即使不能迅速瓦解高房價的根源,但房産稅應該可以給高房價降降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