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日,貴州茅&集團上調出廠價格,平均上調幅度為20%左右。提價後茅&繼續實行“限價令”,規定售價不得超過每瓶959元。“限價令”一出,超市和專賣店集體缺貨,不受“限價令”控制的煙酒店有貨,但售價均在1400元左右。(據1月4日《新京報》) 限得住的沒貨,有貨的限不住,這就是茅&“限價令”的尷尬所在。但即便如此,“限價令”也將長期存在。因為作為一家國企,茅&需要明確自己的企業立場,作出一個不願高價的姿態,以維護其品牌和口碑。與之類似的還有五糧液,市場價格上漲後,廠家強調自己的國企角色不能帶頭漲價,漲價是經銷商單方面行為。 其實,提價風波也從另一側面説明了茅&品牌定位的尷尬。茅&是中國最有可能成為、也是最應該成為奢侈品的品牌。它具有奢侈品所有的屬性:優良的品質,稀缺性和獨特性,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傳奇的品牌故事,以及身份的象徵和多級情感。要説茅&成為奢侈品唯一的不足就是價格低。 不必驚訝,和動輒幾千甚至幾萬的洋酒相比,茅&在品質和文化上並不遜色於這些品牌。我們能接受價格昂貴的洋酒,為什麼對國酒第一品牌漲價大驚小怪?美國DRC樂善基金會理事、奢侈品研究專家胡儉強認為:這是很多消費者對國內品牌不自信。 恐怕還有其他的原因。茅&酒並非生活必需品和大眾消費品,其價格漲不漲,漲多少,與“國計民生”關係不大,為何大家對茅&如此關注?據《中國經營報》報道,經銷商透露,只有20%的真茅&酒進入大眾消費市場,八成以上供給了公款消費部門。民間對於公款大吃大喝和特權的不滿,才是茅&酒漲價引來關注的根源所在。 如果茅&酒定義為奢侈品酒,哪個部門還好意思大量採購?只有當茅&從政府採購名單中剔除,民眾對於特供酒的各種傳聞、猜測和不滿才會逐漸減少。能消費起茅&的人士也不用發愁托關係、找門路才能尋覓到貨真價實的酒。 不過,連提價都顯得那麼“不好意思”的茅&集團,要走奢侈品路線,恐怕將面臨更多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