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的脫節,正在“治堵熱”、“地鐵熱”中顯現。 北京為治堵大舉修建地鐵,一些大城市乃至中型城市,也紛紛推出了各地的地鐵計劃。目前已經有上海、瀋陽、杭州、無錫等20多個城市的地鐵項目投入運營或者正在建設,而正在進行申報的則更多。 不過,目前的地鐵熱正是房地産與汽車行業盲目擴張、城市無法承受的必然後果。 房地産與汽車行業是拉動中國經濟與內需最重要的行業,毋庸諱言,2008年金融危機後我國拉動內需靠的就是房地産瘋狂與汽車業的興旺。依靠稅收優惠,2009年汽車産銷量雙雙突破千萬大關後,2010年産銷量再次刷新世界紀錄,達到1800萬輛左右。 然而,經濟刺激政策在令房地産和汽車業繁榮的同時,也在製造着大量的社會問題。現在,這些社會問題正在讓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焦頭爛額,不得不通過大規模修建保障房、治堵、建地鐵等措施來應對。 房地産業在過去兩年的瘋狂繁榮,令房價飆升、泡沫堆積,更令大量的中低收入群體成為買不起房的“房奴”。高房價也讓城市的規模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擴張。大城市正在變成特大城市,中等城市正在膨脹為大城市。 而汽車業恰恰與房地産業的繁榮並肩而行。人們或者因為買了汽車而得以購買較便宜的郊區樓盤,或者因為購買了遠郊的房産而不得不買汽車代步。 政策的制定者並未意識到,對房地産和汽車業的刺激,會引發怎樣的社會後果,因而也缺乏及時的政策修正與應對。直到現在很多地方大城市病紛紛涌現,潮汐式的車流與人流堵滿了街道,城市空氣質量堪憂。這時,各地才不得不採取 “治堵”等社會政策。 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的脫節,使普通民眾成為主要買單者。他們不但為房地産和汽車業的繁榮直接付費,而且,也要承擔擁堵、環境污染等後果,而且在“治堵”中還要出讓部分權利。經濟政策先是鼓勵民眾買房、買車,現在,社會政策又反其道而行之,限制民眾買房、買車。政策失調,怎麼不令民眾怨聲載道? 如果不能改變這種脫節的現狀,一邊治堵一邊繼續鼓勵汽車業的發展,情況可能會更加惡化。根據目前主要車企的規劃,到2015年,年産能將會超過3000萬輛。屆時擁堵將會向二三線城市蔓延。 現在,對一些國民經濟支柱産業進行重新評估,或許正是時候。在這個時候,不僅要重估他們激進的産業發展規劃,而且,必須要跟進相應的社會效果評估。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不應繼續脫節。 不過,現在不得不面對的尷尬是,我們或許正陷入這種“脫節”的惡性循環之中。各地如相繼跟進用力“治堵”,那麼汽車業的好日子將一去不回,新能源汽車的推動恐怕也將阻力重重。今後如不能自由買車,或者開車不便,也會令郊區的房産和土地貶值。如此,地方政府又將面臨土地財政的饑荒。 支持土地財政、支持房地産市場,汽車不行了,地鐵於是成為新的“救市大兵”。“地鐵一響黃金萬兩”,政府為了保證資金投入,就必須增加稅費,增加土地收入,增加銀行信貸。於是,一個大規模修建地鐵的城市,房價仍將上漲。 其他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不能再重蹈這惡性循環的覆轍。宜居的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應當是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的和諧統一,應當以生活在城市裏的人為本,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繼續追求GDP、財政收入和表面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