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選擇戰略新興産業途徑
2010-12-28   作者:呂政(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戰略性新興産業是以科技創新為基礎、技術密集、能夠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帶動作用的産業,其基本特徵是附加值高、能源原材料消耗少、産業關聯度高、技術滲透性強、有廣泛的和潛在的市場需求。

  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意義和領域

  世界科技進步、生産力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必然趨勢。國際金融危機促使發達國家重新認識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先進製造業與服務業的關係,提出了再工業化的政策主張,力圖在新能源、環境保護、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工程與生命科學等新興技術及新興製造業領域鞏固和增強競爭優勢,搶佔未來産業發展制高點,以保持在全球先進製造業中的領先地位。
  我國調整産業結構、推進産業升級的重要途徑。首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生産能力和産品産量迅速增長,已成為工業生産大國,尋找新的增長點是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其次,我國經濟發展條件出現許多變化,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勞動力成本上升,大多數加工製造業産品供大於求。第三,我國在國際産業分工體系中仍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産業為主,即使是高新技術産業也大多處於産業鏈低端。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資源性産品供給不足的矛盾,提高我國産業在國際産業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增強先進製造業的競爭力,培育引領産業升級的新增長點,必須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
  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點領域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一是新能源、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及設備製造産業。二是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及其應用,包括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元器件、軟體及其在下一代互聯網、三網融合、物聯網等領域的應用。三是現代農業以及與生命健康相關的生物工程技術及其産業。四是高端裝備製造業,包括航空航天裝備、智能製造裝備、新興交通運輸裝備、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等。五是新能源、生物工程、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消費品工業所需要的各種新材料。

  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思路和途徑

  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需要明確發展方向,確立經濟主體,形成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建立以社會化分工為基礎的産業組織方式,發揮市場機制和政策扶持的作用。
  以需求為導向。需求導向是選擇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出發點。應對國民經濟産業體系的發展趨勢、技術進步前景、未來國際科技與産業競爭格局等進行深入分析判斷,以此作為選擇戰略性新興産業的依據。各地選擇戰略性新興産業應從本地産業基礎和科技優勢出發,突出重點,培育發展特色産業。
  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科技創新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基礎,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新興産業競爭正成為國際競爭的重點。具有科技創新優勢的發達國家以專利、技術標準等手段加大對高新技術的控制和市場壟斷,減緩産業鏈的高端環節及核心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進程,以鞏固在全球産業格局中利益最大化的地位。發展中國家如果在全球高新技術産業鏈分工體系中仍採取代工模式,就難以培育發展本國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因此,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必須立足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科技創新及其産業化的重點既要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的重大專項為主導,同時各個地區、企業和科研機構也應從自身基礎和優勢出發,圍繞重大科技創新專項及其發展方向找到切入點,從而形成多層次創新體系。
  以企業為主體。企業是産業的微觀基礎。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企業具有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內在動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及經濟全球化環境中,企業始終面臨激烈競爭,具有重視技術創新的外在壓力;在生産經營實踐中,企業能夠使技術創新方向和目標選擇更符合市場需求,並具有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産品的生産設備、工程技術能力及社會化配套能力。可以説,企業能夠把科技要素、工程要素、資金要素、市場要素直接結合起來,因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必須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相結合也應以企業為中心,研究機構的科技創新應圍繞産業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科技難題來展開。
  採取社會化分工的産業組織方式。現代科技創新及其産業化具有綜合性和複雜性,任何創新主體都難以單獨完成,而必須建立在社會化分工基礎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已不能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進行組織和動員,而需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特別是處理好各個方面的利益關係。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必須善於利用社會化分工體系。龍頭企業應具有系統集成能力和對社會化分工的協調能力,把不同部門、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力量組織起來,充分發揮産業鏈條中每個環節的優勢。這種社會化分工不同於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集中力量,它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優勢互補。
  市場驅動與政策支持相結合。一是加強科技政策與經濟政策的協調,為自主創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在不斷增加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科技創新財政投入的同時,增強調動全社會資源的能力,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三是積極建立科技公共基礎設施和技術創新平台,整合科技基礎設施資源,運用共享機制推動科技資源社會化;四是建立有利於科技人才向企業集聚的機制,壯大企業科技隊伍,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五是促進創新投資,培育和建立科技創業服務體系、科技投融資體系,特別是發展和規範創業板市場,為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開闢直接融資渠道。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關注農業、文化、醫衛、戰略新興産業 2010-12-17
工信部:戰略新興産業需年增24.1% 2010-12-08
警惕戰略新興産業投資過度 2010-12-07
國務院圈定七大戰略新興産業 2010-09-09
賈慶林:兩岸應重推戰略新興産業合作 2010-07-13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張健:保障基本民生政府責無旁貸[思想]孫兆東:CPI“破5”緣何加息遲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