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型通脹”是天方夜譚
2010-12-22   作者:周其仁  來源:搜狐博客
 
【字號

 
  周其仁

  每次物價大幅上漲,都免不了扯上農業與農民。上世紀80年代我在杜潤生領導下做調查研究工作,就受到過這個“&&”的困擾。最近物價趨緊,相關論調又起,似曾相識,決定為文略加分析。
  以今年11月份的物價為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指標數據是這樣的: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1%,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5.9%,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6%。在消費品八大類商品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1.7%,居住價格同比上漲5.8%,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同比上漲4.0%,其餘漲幅不高,有兩類的價格還下降了。統計局發言人因此説,11月我國物價指數上漲的主要推手是食品,因為“11月份全國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了11.7%,拉動CPI上漲3.8個百分點,貢獻率是74%”。
  此條新聞,大有講究。我注意到,央視在播發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公布並解釋上引用物價指數的時候,屏幕上顯示的“貢獻”一詞,被打上了引號。各家平面媒體的報道,我看到的也一律給“貢獻”打引號。很可能,國家統計局發出的新聞通稿就是這樣處理的。
  很明白,對物價上漲做出了 “貢獻”,可不算什麼好事情。不打個引號處理,似乎就把通脹之責歸給了食品和農産品。農産品又是農民生産的,於是,通脹責任的鏈條就追到了農村、農業和農民,似乎通脹由農産品推動,通脹的受益人就是農民。現在,“貢獻”加上了引號,追究農業和農民責任的含義減輕了不少,但農民與通脹究竟是個什麼關係,還有不小的模糊。在城鎮居家過日子的,菜籃子、米袋子之價漲了,錢袋子就癟了。漲癟之間,居民罵商人,商人説成本,幾下子就追到了農業和農民。
  那麼,農業和農民對物價總水平到底有沒有貢獻呢?看來是有的。原因簡單,離開了物價統計,誰也無從觀察物價總水平。成千上萬的消費品和服務,林林總總要在限定的時間內公布出一個物價指數,可行的辦法只能分類加總。目前我國就是把八大類消費品外加若干服務項的價格變動,合成出一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統計局另一位發言人今年6月講過,中國目前CPI中,食品佔比在40%左右,居住類的權重約為15%。食品佔比最高,變動一小點的影響就很大。像今年11月份的情況,食品本身漲價幅度最高(11.7%),又是物價指數裏最高的權重 (40%),一起拉動了CPI同比上漲3.8個百分點,佔整個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漲5.1個百分點的74%。此貢獻,真材實料,應該不需要加引號的。
  但是,説食品和農産品價格上漲對物價統計指數做出了貢獻,絕不等於説食品價格就是CPI上漲的原因,更不等於説食品和農産品是通脹的禍首!問個小問題吧:食品價格又因何而漲?農産品價格又因為什麼而高?按照很流行的“成本決定價格”的思維,農産品價格上漲是被農産品的成本上漲“頂”起來的——生産農産品的人工、化肥、農資、燃料、物流等等的成本,今年以來不也是升得很急嗎?
  是的,在市場之中每個人的産出都構成別人的成本。要追通脹的源頭,買米的舉報賣米的,賣米的舉報賣化肥的,賣化肥的舉報賣化肥原料的,賣化肥原料的説人工貴啦,因為他們吃的米貴啦!這樣來回轉圈的游戲,我從上世紀80年代就經歷多回。反正每遇物價上漲、人言滔滔之際,各部門的眾君子都非常謙虛。轉來轉去,查成本的成本——哪項生産是沒有成本的呢?——才發現每個環節都很 “無辜”,所有産出品的價格上漲是因為各自上游的成本價格在上漲。
  把所有供求連到一起,也許從另外一個方向比較容易走出來。試試看:米價上漲是因為買米者互相競爭,你不出價我出價,鬥來鬥去就把米價拉上來的。買米者敢出價是因為他自己的收入漲,那又因為是雇工的需求旺盛,誰在“招工難”中出價高,誰就得工人。再追上去,是市場的訂單多,才拉動了多招工;訂單多又是因為市場需求的拉動。如此一律向下游産出品的方向追,追來追去就發現每一個環節都是因為需求的拉動——別人對你産品的需求旺,導致你對上游産品的需求也旺。這樣看,所有成本之價都是被需求拉起來的。
  那麼,何謂“需求”?我喜歡用的定義是“以貨幣表達的需要”。人類的需要永無止境,受到的實際約束主要就是貨幣購買力。照此定義,貨幣才是需求的要害,也是物價總水平變化的真正關鍵。個別商品的價格上漲是因為對此商品的需求超過了它的供給,物價總水平的上漲是因為——也只因為——總需求的上漲超過了總的供給。任何一個經濟,貨幣供應量高於商品和服務量的增加,總會帶來通貨膨脹。説什麼 “成本型通脹”或“輸入性通脹”,離開了貨幣和需求都是天方夜譚——橫豎口袋裏沒錢,或有錢也死不購物,那是任什麼價也是漲不起來的。
  忍不住再次肯定中文 “通脹”這個詞的準確性。通者,流通中的貨幣也。沒有貨幣過多這個條件,物價總水平不可能上揚。英文的inflation不過是説膨脹,至於究竟是物價膨脹,還是貨幣膨脹,可以見仁見智的。中文的通脹,有助於直指根本,發現流通中的貨幣偏多就可定斷通脹的出現,並從貨幣層面採取措施。要知道,價格漲起來的時候像發疹子一樣,這一點、那一點的,開始都是個別的、少數的,各有特別的成因,或按流行之説,是所謂“結構性”的。但是,只要流通中貨幣總量偏多,早晚會把物價拉上來。到了能夠“看見”的時候,常常火就上房了。
  因此,説農民、農業和農産品對通脹做出了貢獻,是無稽之談。加引號也不行,因為含義還是含糊。準確地説,農産品和食品的價格上漲反映了通脹,因為在現行的物價統計體系裏,食品價格佔CPI的比重高,一旦食品價格上漲較快,物價指數就顯著上漲。食品價格像任何其他商品價格一樣,是市場供求在競爭中決定的。總的貨幣供給偏大,會一個接一個地把物價拉上來。在任何情況下,農産品和食品本身都沒有能力推動通脹。
  以上分析也反對另外一個論斷,即通脹有利於農業和農民。雖然可觀察的通脹與農産品和食品的價格上漲有關,但並不意味農民可以在通脹中受益。第一點理由上文講過,農産品的成本在通脹中也在漲,農民也要承受生産成本上漲的壓力。第二點理由以前講過,由於今天不少農民也在市場上買米、買菜、買肉,所以農産品價格漲得兇,農民的實際收入還有下降的一面。11月份的數據説,城市CPI上漲4.9%,農村上漲5.6%,其中食品和農産品的“貢獻”也不小就是了。
  要補充的是第三點。在經驗上,通脹下貨幣貶值,人們可以持有實物資産——特別是土地資産——來趨利避害。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當年“通脹有利於農民”的立論基礎,是英國農民擁有土地財産權,所以通脹下市場對土地的需求上升,農民作為土地的所有者或有利可圖。今天的中國農民雖然也擁有土地房産,但財産權利還不充分,特別是合法轉讓權遠沒有發育起來,享受“李嘉圖效果”又從何談起?什麼時候,像成都那樣高舉“還權賦能”改革綱領、系統確立農民土地轉讓權的地方多了,我們再討論這個問題也不遲。(原載《國際金融報》)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周其仁:美元之錨的歷史變化 2010-11-09
周其仁:堅持做對了的事情 2010-10-21
周其仁:中國還需要做對什麼? 2010-10-19
周其仁:我對中國正成就史上最好經濟制度論斷存疑 2010-09-07
周其仁:短期內人民幣小幅貶值有利穩定出口 2010-07-30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張健:保障基本民生政府責無旁貸[思想]孫兆東:CPI“破5”緣何加息遲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