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治理交通擁堵綜合措施將從13日起徵求意見。措施規定在必要時實施重點交通擁堵路段高峰時段機動車單雙號行駛措施,將進一步調整停車收費標準,實行差別化收費。並將研究重點擁堵路段或區域交通擁堵收費,擇機實施。(12月13日《京華時報》) 在沒有民意先行之前,收費肯定會被民眾苛責。每每政府政策&&,便會伴隨收費而行,民眾已經産生了抵觸心理。交通擁堵的原因很多,而北京的交通擁堵不單單是車太多的問題,還有其他方面如城市規劃、交通基礎建設、民眾交通意識的普及等等。 我想,比交通擁堵更緊迫的是,如何解決治理交通擁堵頑症的思路。它是卡在政府行政運作過程中更嚴重的頑疾。一項公共政策的&&,是集聚了政府、專家和民眾的大量智慧,是各方經過長時間權衡的結果,沒有各方充分的博弈,最後的政策也只能是片面的。對於政策&&前的考察,現實各方利益的綜合,似乎政府和專家都省去了這些過程。他們考慮到的只有政府如何立馬見效地緩解當務之急,這就像一個運動員吃了興奮劑,他會取得好的成績,然而細細考量,他使用了“作弊”的手段,違反了規則,以後也將會嘗到興奮劑之苦。迷信交通費,其長效與短效的區別就在於此。 就事論事,交通擁堵費可以取得暫時的效果,但是它在執行的過程中,政府的口碑之於民眾的心理感受,定會折扣很多。我想這就是用收費代價換來的行政苦果。解決交通擁堵頑疾,在於政府要撇開收費的短視,拓寬政策形成的渠道。 收費難治擁堵頑症,原因在於,政府對收費治理的路徑依賴。這必然會導致民意與行政效果的脫節。如果動不動就收費,還很容易讓民眾懷疑治堵的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