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須確立約束性指標
2010-12-14   作者:鄭功成(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成就,最重要的無疑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與國民財富的快速膨脹。GDP、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均在100倍以上;絕對貧困人口從2.5億人迅速下降到2000多萬人,中國成為世界公認的減貧效果最顯著的國家;絕大多數城鄉居民在解決溫飽問題後進入小康與富裕階層,共同貧窮的時代就此成為歷史。民生得到持續大幅度改善,應當是30多年來國家發展的主要成果。
  在肯定民生得到持續大幅度改善的同時,不必諱言,近年來人民群眾的不滿意感在明顯上升,對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各種民生問題的訴求全面升級。例如,儘管30多年來轉移了2億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就業崗位的增長幾乎相當於歐洲國家全部就業人口,但就業難、就業不平等、就業質量不高等問題仍然是公眾不滿的重要方面;儘管30年來國民財富在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普遍得到了國家發展的實惠,但對收入分配現狀的不滿感卻明顯具有普遍性。這既是國家發展進步的客觀表現,更是國家發展進程中必須認真應對的挑戰。
  基於民生問題升級的現狀,基於國家發展已經奠定的物質基礎,“十二五”期間無疑應當追求民生為重、富民優先,確保民生全面得到改善。當前,輿論重民生,氛圍在形成,但更需要切實行動,最重要的莫過於在“十二五”規劃中確立相應的民生約束性指標與預期性指標。
  首先,就要明確居民收入、勞動報酬增長指標,讓居民收入快於GDP增長,讓勞動報酬與企業收入增長同步;其次,要明確基尼系數控制指標,在“十二五”期間要切實扭轉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趨勢,並在現實條件下使貧富差距獲得一定程度的縮小,爭取2015年基尼系數下降到0.45以下,2020年下降到0.4以下;再者,還要確保用於民生福利的公共支出增長快於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爭取“十二五”期間用於民生福利的財政性資金不低於財政支出的30%。同時,還要在社會保障覆蓋面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就業率、失業率與就業質量指標,環境指數等方面確立明確的具有約束力的指標。
  唯有如此,才能切實扭轉重增長輕民生的現實格局,真正實現從輿論宣傳重視向實質制度安排與政策措施轉變,真正實現國民福利與國民經濟同步增長,民生質量與國家發展同步提升。
  ——在日前由民盟中央經濟委員會主辦的“首屆民生論壇(2010):收入分配與民生”上的發言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保障基本民生政府責無旁貸 2010-12-14
[經參時評] 保障基本民生政府責無旁貸 2010-12-14
伊金霍洛旗:過半財政支出顧民生 2010-12-10
別讓稅負成為民生桎梏 2010-12-08
稅改方向全面衡量以民生為基 2010-12-07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兩個同步"概括"十二五"分配改革要義[思想]陳思進:一輩子租房又何妨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