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中,慈善變成一地雞毛
2010-12-09   作者:婁獻忠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11月29日,中國首善陳光標為南京秦淮風光帶上的一名保潔員過生日,同時給另外49名秦淮風光帶的環衛工發紅包。南京夫子廟景區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環衛工向記者打來電話,稱發給他的紅包被上級收走了,還收走了同時發的羽絨服。而記者採訪管理部門得知,由於當時接受捐助的環衛工是部分代表,這些善款善物將被用於該景區所有環衛工平均分配,而衣服也將通過年終評先進來擇優發放。(《揚子晚報》12月8日)
  慈善,原本是很簡單的事情。有人願意捐款,有人樂意接受,捐款者欣慰,接受者感激,這就足夠了。但是,我們所聞所見的慈善行為,卻常常節外生枝,變故頻發。中國首善陳光標大概想不到,他給環衛工派發的紅包,會被環衛所的領導收走,並且,收走的緣由讓人聽起來還頗有幾分道理。
  看似簡單的一次慈善行為,背後竟然還有這麼多的隱情。什麼接受捐助的環衛工只是部分代表,什麼他們耽誤的活計得由另外的人來幹,什麼要將善款善物平均分配,什麼要通過年終評先來擇優發放。總之,就是好處不能被受捐者所獨享,一定要按領導的意思來吃大鍋飯,才算公平合理。要怪,只能怪陳光標的大腦太簡單,不知道慈善也得講國情。不知道自己的慈善行為,竟然還給環衛所的領導添了這樣大的麻煩——不收走紅包,不符合公平原則,沒有參加活動而又多幹活的環衛工很可能會有意見;而收走紅包,也會讓交出紅包的環衛工感到無奈和不滿。
  慈善為什麼總被現實國情所“打磨”?究竟是慈善不適應國情,還是國情不適應慈善,這個問題很有一點研究的價值。看來,要想在中國搞慈善,必須考慮中國的國情,既要兼顧各方面的反應,又要讓受捐者真正得實惠,才能把事情辦得圓滿。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尷尬局面,使慈善事業的意義大打折扣。據説,在一些災區,就有過幹部收走村民得到的善款,將其納入統一分配的事情。
  行文至此,筆者突然明白,為什麼慈善事業在別的國家可以風生水起,在中國卻是那樣的舉步維艱,連定向捐贈的結果也會被改變。原因就在於,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態,容不下世界通行的慈善原則,行善者的意願常常不被尊重。在很多情況下,慈善行為的操作權,並不真正掌握在行善者自己的手裏。你想如何,現實偏不讓你如何;你貿然如何,最終也要被現實所“打磨”。這樣的情景一再發生,當然讓有志於慈善事業的人心灰意冷。畢竟,沒有人願意出了錢還要留下一大堆後遺症,落個一地雞毛無法打掃。並且,如此下去,恐怕有一天,連送到家裏、打到賬號上的善款也沒有人敢要,只能置自己的急需於不顧,畢恭畢敬地雙手捧着交給政府了。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75%慈善組織善款流向不透明 2010-12-03
政府應致力救助而非慈善 2010-11-30
比亞迪科技慈善點亮西藏偏遠山區 2010-10-21
社會的慈善焦慮與黃光裕的財富 2010-10-08
英國扔手機錦標賽:以慈善的名義 2010-10-08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鄭風田:新圈地運動不宜輕易否定[思想]房地産調控必須明確政策預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