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4日在“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國際論壇上,多名專家建言,“十二五”期間要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個稅起徵點也是必要之舉。 儘管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有關部門不斷醞釀,個稅改革仍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如果説給企業減稅能擴大內需,促進産業結構調整,為職工提高勞動所得提供動力的話,提高個稅起徵點更是讓工薪階層直接受益。據美國知名雜誌《福布斯》推出的2009年全球稅負痛苦指數排行榜介紹,中國內地緊隨法國之後,位居全球第二。雖然國家稅務總局駁斥説,中國的宏觀稅負在國際上屬較低水平。但是在“漲聲”一片的當下,提高個稅起徵點的呼聲又強烈起來。 在個稅制度比較成熟的國家與地區,個稅起徵點已經與CPI漲幅等經濟指標挂鉤,實現指數化、動態化調整。比如,在德國,個稅起徵點每年微調一次,以保障公眾收入不受影響;為了應對通脹壓力,我國香港地區多次大面積退稅,澳門地區兩次全民分紅,還富於民。 雖説提高個稅起徵點會造成國家稅收減少的情況,但是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解決。比如,加強高收入者個稅徵收監管,防止偷稅漏稅、促進堵漏增收,就應該認真落實。稅務部門除了監管普通工薪階層收入以外,同樣該拿出辦法對付隱性收入、灰色收入,倒逼官員財産申報制度&&。 據統計,2008年,在我國個人所得稅中,中低收入階層的納稅額佔稅收總額的65%以上,而高收入者的納稅額佔稅收總額只有30%左右。就算是被稅務部門界定為高收入者的12萬元年薪人群裏,他們的家庭情況也千差萬別。每人贍養狀況與支出結構也不大一樣,個稅政策“一刀切”也不盡合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提高個稅起徵點還富於民,應該提上決策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