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業亟需打破非法分包潛規則
2010-12-06   作者:王煒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近期各地建築行業事故頻發,再次引發了全社會對建築施工安全的關注。
  據調查,這些事故的背後,都存在工程層層多次分包的違法違規現象。而回顧近年來發生的多起重大建築工程質量安全事故,工程違法分包轉包導致人員、管理失控,也多是造成事故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儘管《建築法》對工程分包有嚴格的限制,儘管近幾年來建設部門每一次&&有關建築質量管理的文件時都反復要求嚴查層層分包,但在如今的建築市場上,不管是大工程還是小項目,無論在大城市還是小縣城,還是可以看到層層分包、非法轉包的影子,非法分包甚至成了行業公開的潛規則。
  非法分包屢禁不止,首先是各方都有利可圖。對拿到工程的大企業而言,分包轉包工程可以收取“管理費”,也可以通過把施工資質租借給沒有資質的小企業來收取租金。而不具備施工資質和能力的小企業,則可以通過非法分包,在大項目中分一杯羹。其次,是分包轉包背後往往有商業賄賂和地方行政權力做“推手”,不少參與分包的企業就是地方官員的“關係戶”。小企業為了分到這杯羹,就需要層層“打點”,於是,要賺取一點可憐的利潤,只能拼命降低施工成本,比如雇傭遊擊隊打工、使用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建築材料等。而在這樣的生存鏈條中,監理單位和有關部門的監管要麼難有作為,要麼就不作為,默許這種非法存在的狀態。潛規則橫行的最終結果就是事故災難頻發,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受到嚴重損害。
  最近,建設部門已經要求加強建築施工消防安全檢查,尤其是要嚴厲打擊其中的違法分包、轉包、挂靠的行為。然而,要打破這種建築行業的潛規則,僅靠臨時的監督檢查還遠遠不夠,關鍵是要通過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督機制,追究整個分包利益鏈條上相關者的責任。現行的建築法對非法分包轉包等行為已經做了相應的處罰規定,但實際最後遭到處罰的,往往只是利益鏈條末端的施工人員和小企業,而其他企業或人員的連帶責任少被追究。所以,要制止違法分包轉包,就應當對所有涉及其中的企業和個人都加大處罰力度,以增加非法分包的違法成本。這種違法成本,對企業而言,可能是鉅額罰款,還可能是刑事責任;對負有連帶責任的監理單位和監管部門而言,可能是罰款、降級等處分,同樣也可能是刑事責任。
  建築業曾經是腐敗案件的高發領域,雖經若干年綜合治理,但近年來的建築事故中,人們還是能看到腐敗的身影。所以,要徹底摧毀建築行業的潛規則,完善制度、增加違法成本固然是一劑長效的良藥,同時還必須要加強對建築領域商業賄賂的打擊力度,不斷凈化建築業的經營環境。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關注光通信、醫改、電力、建築業投資主線 2010-11-26
澳建築業産值今年第三季度意外下跌 2010-11-24
建築質量堪憂 房子能否保值? 2010-11-24
威尼斯雙年展為中國建築喝彩 2010-11-19
美國11月住宅建築商信心弱於預期 2010-11-17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劉敬東:中國管理稀土資源不違反WTO規則[思想]財經洞察:透視愛爾蘭危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