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波動周期變得越來越短了。物價負增長過去還沒多久,現在,大家又開始高調熱議並擔心通脹的爬升了。這沒什麼大驚小怪的。過去十年,我們不就是這麼走過來的嗎? 不要指望一種狀態維持過久,更不要將某种經濟態勢絕對化。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在空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在快速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以及社會轉型中的中國,不同經濟態勢頻繁交替,實在很正常。由此觀之,物價一有上漲,就聲稱中國會全面進入長期通脹時代,主張將利率一而再大幅度調升的論調,無論冠之什麼名號,不是無知,就是太短視。 估計很少有人不承認貨幣是通脹的重要因素,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通脹單純就是一種貨幣現象。否則,在高度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同樣是紙幣本位的貨幣制度,發行貨幣並不比現在難,超發貨幣也不是沒有過,為什麼物價沒有像某些經濟理論所想當然推斷的那樣大幅波動,反而比較穩定?這説明,物價穩定與否,並不完全是由貨幣因素使然,肯定還有行政力量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當然,你會説還有體制的差別。沒錯!但我只是説,就物價變動原因而言,不能否認行政力量是導致物價變動的一個因素。 是的,現在是市場經濟。這註定了貨幣發行速度和規模相比以前都極大地擴大了,因為市場經濟也是貨幣經濟,兩者可説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但這並不意味着,市場經濟就一定是通脹經濟。不能説一段時間內貨幣發行增加,就一定會引發通脹,或者,不能將通脹完全歸於貨幣現象,對中國這樣的大型新興市場經濟體而言,更應特別注意,不能僅從貨幣政策上尋求物價穩定的措施。 最近不少學者和媒體渲染:過去30年裏,人民幣發行增加了多少多少倍,因而中國必將進入全面通脹時期,這有點言過其實,殊不知,簡單對比與具體分析是兩碼事。 過去30年,中國貨幣供給量快速增加,主要是基於中國經濟全面而快速市場化與貨幣化的需要。想想看,多少原來沒有貨幣化的領域,如今都成了貨幣媒介的領地。別的不説,僅就工資涵蓋的範圍,如今就遠不是改革開放之初所能比的,實物分配已被完全貨幣化所取代。今天35歲以上的人,想必對此都有深刻印象。 當然,這並不是説,期間沒有發生過井噴式物價上漲。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通脹都被有效遏制了。總體上看,過去30多年,中國價格體制改革是成功的,物價總水平也是基本穩定的。否則,就不會有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蹟。 有人説,2009年中國通過增加10萬億元銀行信貸刺激經濟,一年內的“天量”貨幣供給,導致了CPI在今年第三季度末突破警戒線,並據此斷言,
CPI會繼續大幅度上升,甚至會達兩位數,出現1993年和1994年的情況。這話只對了三分之一:過去一年大規模貨幣供給確是CPI上升的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 2008年,以美國為首的全球金融經濟發生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被診斷為“百年一遇”。已完全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的中國經濟,隨即與全球經濟掉頭向下,CPI連續多個月為負。為了刺激經濟,避免陷入通縮和危機泥潭,才有了2009年巨量信貸供給。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舉措,而非正常時期的非正常舉動。 至於拿現在的情形與1993和1994年對比,更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還處於短缺經濟的尾部,那時最為擔心的不是産能過剩,而是供給不足。如今,中國已加入WTO多年,貿易額平均每年以超過20%的全球最快速度增長,已無可否認地成了跨國企業製造環節的配置端。全球製造中心和世界工廠的角色,已使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轉化為産能過剩,而非90年代初的不足。 況且,馬克思也好,其他歷代大經濟學思想家也罷,早就充分論述過,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最大問題是經常性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中國已向市場經濟深度推進的今天,無論CPI的上漲水平,還是高CPI的延續時間,都很難再現十多年前的情況。更何況,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機制與能力已大大改善和提高。 這當然不是否認眼下的通脹壓力,以及貨幣因素的重要影響,更不意味着不需要採取貨幣政策措施,筆者只是想表明,在當前和今後可預期的將來,中國不會發生嚴重的通脹,甚至都不可能再現2007年上半年那樣的情形。而物價企穩進而下降的情形,很快又會出現。 正因如此,有效抑制CPI上漲,就不能僅從貨幣政策上打主意,還是要各種措施綜合運用。即便是貨幣政策,也不應過於頻繁地動用價格與數量工具一再抽緊,否則,就會再次出現2008年那種上半年忙着加息下半年便忙着降息的情形,加重經濟波動程度與頻率,降低經濟增長效率。 由中央政府已&&16項綜合措施可知,事情正在朝好的方向發展。貨幣政策優先運用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這樣的數量工具,利率調整慎而又慎。如此方略,較為理想的效果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