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好貨幣發行注意防控熱錢
● 建立扶持一批産業投資基金
●
切實加強流通環節市場監管
● 價格改革把握好節奏和力度
當前的物價上漲較快,已是個不爭的事實,對老百姓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産生了明顯影響。政府最近採取了一系列強力市場干預措施以穩定物價。國家發改委就連續發文要求各地主管部門加強價格調控監管,嚴厲打擊哄抬價格行為。中央主要新聞媒體也紛紛發表文章,作出安民告示,&&我們有能力、有條件保持目前國內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確保物價穩定,既要從供求兩個方面採取有效措施加以“管”控;又要從通脹態勢上引導好心理預期,減少老百姓不必要的擔憂,“理”順好漲價源頭。這二者都很重要。
此輪物價上漲,既有國內發展因素,也有外部資金衝擊;既有事前的預見性,也有形勢變化的突發性。這兩年為抵禦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我們採取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較大的政府投資驅動,致使貨幣發行量遠大於經濟增長速度;政府大力投資引致社會總需求驟增,加速了資産價格上升而引發通脹趨勢。美國在G20會議前又繼續採取過度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國際社會利益分歧加大,全球過剩流動性不斷哄抬大宗商品和基礎農産品,特別是西方國家逼迫人民幣升值,綜合形成輸入性通脹壓力。另外,國內農産品、勞動力價格和公用事業價格也一直處於體制性調整上升周期。多重因素影響在短時間內聚集,就形成了物價全面上升態勢。
當前,管住物價上漲態勢,我們有物質供給的基礎,也有調控市場的經驗。但從長遠看,我們還是要防止物價上漲的內外因素演化為全面的通脹,要通過管住現實、理出對策,將通貨膨脹率控制在經濟增長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以減少居民對通脹演化的心理預期。
理論界有着共識:物價上漲並不等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也只是通貨膨脹的誘發和表象。貨幣主義經濟學家指出,通貨膨脹實際上是個貨幣現象。控制好貨幣根本上就會控制住通脹的鼻子。
第一,要管好貨幣發行量。經過央行連續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目前信貸政策基本趨緊,明年貨幣政策也很大可能逐步轉向適度審慎,並回到國際金融危機前國內的宏觀調控力度。與此同時,要繼續加大對熱錢的防控力度,繼續加強對國內外熱錢進入房地産和股市的監控,堅決抑制資産泡沫的形成和蔓延。
第二,要充分利用“十二五”時期國家發展新型戰略性産業的投資機會,適當建立和扶持一批多層次的産業投資基金,為各類資金尋找長期的投資增值渠道。特別是要進一步落實好非公經濟的國民待遇,積極降低准入門檻,減少行政性壟斷,鼓勵民營資本更多地進入實體投資領域,讓更多的民營資本能夠更多地、比較長期穩定地去投資分享國內經濟快速增長的財富空間。
第三,要切實加強流通環節的市場監管,並建立動態化監控的長效機制。從歷史上看,每次物價上漲並表現到百姓的“菜籃子”和“米袋子”環節,都伴有市場中間環節的炒作加價成分。用行政性干預市場措施,畢竟具有臨時性,但要確保市場秩序健康穩定,還是需要加快市場流通體制改革。今年以來,儘管我國農産品市場供給能力和産能過剩狀況並沒有實質性改變,但部分農産品市場波動總是和流通環節的不規範息息相關。因此,進一步推進流通領域的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網絡化、規範化産銷渠道建設,進而大規模發展現代流通業仍是當務之急。
第四,各地實施生産要素和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要審時度勢,切實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從中央到地方,推進基本産品特別是公共服務價格改革,需要體現大局意識,更多地將改革成本納入財政收入而不是一味讓中低收入居民和家庭來分擔。
第五,新聞媒體要始終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目前我們已經進入多媒體信息化時代,各種輿論尤其是專家學者的建言,很容易影響老百姓的心理預期。我們需要正確引導輿論,將政府對經濟運行的預見性、前瞻性判斷更多地傳導到普通老百姓的理性預期中,讓老百姓不為短暫的市場波動影響正常的生活秩序。新聞媒體要更加客觀地展示我國政府和國力不斷增強抵抗經濟風險的能力,而且隨着我國改革發展,消費空間、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和社會保障措施必將逐步擴大和加強。
“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已經列入了“十二五”規劃中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堅持擴大內需已成為未來5年我國政府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首要戰略。因此,我們應當有理由相信,未來國內不會面臨劇烈的通貨膨脹態勢,各種改革舉措和發展成果也會更多地惠及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