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愛爾蘭也深陷深陷債務危機,而這次又是因為房地産惹的禍。“次貸”風暴的颳起讓愛爾蘭金融泡沫瞬間破滅,儘管18個月以來,愛爾蘭政府積極採取調控、緊縮措施,並曾接受過歐洲央行940億英鎊救助資金,但情況並未因此好轉,反而更加嚴重,愛爾蘭終於撐不住了。
經濟泡沫和外國投資帶來房價的飆升,愛爾蘭的建築業一度佔據了12%的國家GDP份額和貢獻了主要的就業率。2004年愛爾蘭新建了80000棟新房屋,同時期英國只興建了16000棟。
愛爾蘭經濟增長持續了20年。由一個以農牧為主的歐洲窮國,一躍成為歐洲第三富國,推動愛爾蘭經濟增長20年的支柱産業之一是房地産業。愛爾蘭經濟快速增長得益於地産業的快速發展。但是這個也是潛藏着的隱患,房地産泡沫不斷積累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房價一路飆升。從1995年到2007年,愛爾蘭房價平均上漲了3到4倍,房價相對家庭年收入的系數也從4增長到10。
1996年,房地産業在GDP中的佔比是5%;2006年,是10%。公共住房領域的投資增長是愛爾蘭投資增幅最大的領域。愛爾蘭居民將新到手的財富再投資於房地産。開發商將碼頭變成辦公樓,將牧場變成居民住宅區。2006年,開發商建造了93419座住宅樓,是十年前的3倍。
從1995年到2007年,新房價格增長3.5倍,二手房價格增長3倍,房價與家庭年收入之比由4增長到10,在首都都柏林,是17。房價暴漲,暴增了居民賬面收入,更進一步吸引投資、投機資金介入地産,推升房價進一步上漲。房價上漲,帶來了鉅額增值稅和印花稅收入。據測算,增值稅和印花稅佔房價的28%。2000至2007年,愛爾蘭的增值稅和印花稅收入從3%提高到9%。政府從房價上漲中獲益多多。
地産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一個富裕的愛爾蘭,政府無疑是最大的贏家。然而對房地産泡沫監管的放任,只會導致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裂。2010年的房價比2006年房價最高值下降了35%,已跌至2002年的房價水平,所有個人投資者資産均縮水35%以上。隨着泡沫的破裂,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贏家。
上世紀80年代後期,伴隨着日元升值,美國向日本推行金融自由化,加速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日元升值刺激境外資金大規模流入,推動房價及股市持續大幅上漲。
無論是日本“失去的10年”,還是眼下從“老虎”變成“病貓”的愛爾蘭,一個共同的教訓是金融系統對房地産領域的過度放縱。過度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加劇資金過剩,助長泡沫膨脹;大批公共工程上馬增加了對土地需求,進一步刺激地價上漲,各種因素疊加共振,使地價、房價飛漲。
寬鬆的房貸條件和政府失察,最終成為壓垮這些“誕生經濟奇蹟”國家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泡沫膨脹過程中,銀行扮演了重要角色。漲了若干倍的房地産居然被視為最可靠的“硬擔保”,留下巨大風險敞口。而持續上漲的房地産市場驟然失速,依靠信貸支撐的房貸體系就會出現大筆壞賬,從而把銀行和整個經濟拖入深淵。
曾幾何時,愛爾蘭經濟奇蹟享譽歐洲,地産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一個富裕的愛爾蘭。然而,在這場泡沫游戲中,隨着泡沫的破裂,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