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的&&引起全世界軒然大波。多數輿論認為,其後果是過量的美元將導致流動性氾濫,引發全球通脹和資産泡沫,搞亂國際金融秩序,打擊全球經濟復蘇。那麼,美國新政到底是一項什麼樣的政策,它的本質是怎樣的?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寧。
記者:美國為了刺激經濟、增加就業而向全球注水,時間巧妙地安排在中期選舉之時,其意圖是希望政治經濟兼修。它的如意算盤能夠實現嗎?
唐雙寧:我看結果不那麼樂觀。美國量化寬鬆政策的實施有可能引起三種後果:
一是損人利己。損人是肯定的。“量化寬鬆”表面上是美國“自掃門前雪”,本質卻是一種“以鄰為壑”的貨幣貶值政策。其後果是過量的美元將導致流動性氾濫,熱錢衝擊市場,匯率波動加劇,衝擊他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加劇全球範圍的“貨幣戰”和“貿易戰”,搞亂國際金融秩序,影響全球經濟復蘇。
利己是願望。前三季度,美國GDP環比增速分別為3.7%、1.7%、2%,趨於收窄;截至今年10月份,失業率連續18個月停留在10%左右,是26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消費信貸出現超過26個月的環比負(零)增長,消費者信心難以恢復。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寄希望量化寬鬆政策或許能在短期內刺激經濟和就業,奧巴馬或可撈回一點政治主動,為此再次鋌而走險。
二是損人不利己。量化寬鬆是一劑“猛藥”,但未必是“良藥”。美國現在的問題是,企業不願借,銀行不願貸。美國消費不振、投資信心缺乏、失業高位徘徊的根本原因不在貨幣量的大小,而在於社會經濟的深層次結構惡化,金融秩序的基本面遭到破壞。不採取治本之策,僅靠貨幣數量推動可能只是政策上的一廂情願或策略上的掩人耳目。正如弗裏德曼比喻貨幣政策時所言,“你可以將馬拉到河邊,但不能逼着它喝水”。凱恩斯也説過:“你不能推動繩子(繩子是拉的)”,美國正是在用貨幣量這根繩子來“推動”復蘇與就業,可謂舍本逐末,損了別人,未必利己。
三是損人害己。要進一步指出,從長遠看量化寬鬆可能是飲鴆止渴,既損人又害己。“損人”有兩方面,一是對經濟復蘇正常但通脹預期已經抬頭的廣大新興市場國家與地區,無異火上澆油;二是對試圖邯鄲學步的日本、英國等少數國家,將跟着別人吃錯藥。
而“害己”至少有三方面,一是過度負債,美聯邦財政將難以為繼;二是美元長期貶值,“貨幣領袖”地位的基礎動搖;三是美國政府行不義之策久矣,必然飽嘗“失道寡助”之苦!
記者:為什麼會出現這三種後果?
唐雙寧:之所以可能出現三種後果,蓋緣於美國危機的深刻性和世界經濟的二元性。僅就二元性而言,當今世界在經濟發展水平、貨幣政策、匯率政策、貿易平衡、資本流動等領域廣泛存在,而當前最主要的是兩點。
一是復蘇的二元性。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在經濟復蘇過程中分化為兩大陣營:以美、歐、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復蘇仍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並伴隨一定程度的通縮;而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復蘇態勢基本確立,面臨通脹(預期)壓力。復蘇的二元性可能使寬鬆政策出現“冰火兩重天”的後果。
二是美元的二元性。美元既是美國貨幣,又是國際貨幣,這種二元性決定了美元的流動性與穩定性難以兩全。美國本該履行雙重責任,但卻置他人於不顧,這既暴露出當前國際貨幣體制的內在矛盾,更助長了一種十分惡劣的國際金融文化。
在這種二元性背景下,量化寬鬆的三種後果實屬必然,差別在於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短期可能出現某些“利己”的假象,中期則呈現“損人不利己”的困境,長期看,必陷入“損人害己”的泥潭。
記者: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該作何反應呢?
唐雙寧:綜合起來,無外乎三條,一是合縱連橫。緊密&&新興經濟體,求大同,存小異,捍衛共同利益;積極爭取歐元區中間國家,加強政策協調,互助互利。二是積極抵禦。加強對資本項目的管理,積極構築“防火墻”,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掌握匯率主動權,調控好“雙向波動”的時機、幅度和節奏。三是完善自身。完善貨幣政策工具,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加強外匯儲備的總量管理和結構調整,減少被動,增加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