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流動性當“洪水猛獸”
2010-11-29   作者:田俊榮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通脹的烏雲似乎漸行漸近。
  無論是官方公布的10月份CPI數據,還是坊間新近流傳的“糖高宗”、“蘋什麼”、“棉裏針”等黑色幽默,一切都指向一個事實,那就是物價上漲的壓力在加大。
  經濟學家弗裏德曼有句名言:“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本輪物價上漲似乎驗證了這一判斷。除了自然災害頻發等因素外,過於充裕的貨幣正是價格上行的重要推手。
  兩年來,銀行信貸投放較多,加之中國由於經濟增長較快、人民幣升值,吸引了境外逐利資本源源涌入,在“外洪內澇”的雙重作用下,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偏多。有資料顯示,2003年至2007年,廣義貨幣M2增幅超過GDP加CPI的增幅2.8個百分點,而2008年至2010年三季度足足超過了9個百分點。當前中國貨幣存量已達10萬多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一。隨着美國實行新一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國內通脹預期進一步抬頭,使本已過多的流動性迅速轉化為現實支付能力和購買力,明顯加劇了通脹壓力。
  對付流動性過多,一種辦法是“收”。事實上,貨幣當局已開始輪番動用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公開市場操作等工具,努力將流動性裝進各種組合政策措施構建的“池子”裏。短期內這無疑是管理流動性的必要之舉。然而,如果我們轉換思路,打開視野,就會看到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時期,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需求相比,中國依然“差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應當從戰略上重視流動性充沛帶來的機遇,借鑒“大禹治水”的做法,想方設法引導流動性流向需要資金的地方,而不應視其為“洪水猛獸”,一味排斥和拒絕。畢竟,錢多總比沒錢好。
  沿着這一思路,我們可以把流動性引向實體經濟。時下,由於高利潤率行業的准入門檻過高、門檻低的行業利潤率又不高,所謂“賺錢的不讓幹,讓幹的不賺錢”,使一些民間資本熱衷於炒房、炒蒜、炒棉花……成了“炒”字當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資本”。為此,應當落實民間投資“新36條”,真正打破“玻璃門”、“彈簧門”,將充足的民間流動性引向交通電信能源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
  可以把流動性引向薄弱環節。與流動性氾濫並存的是部分地區、行業、領域還缺錢。比如,國內資金分佈長期呈現“四六”、“二八”現象:東部佔有的貸款比例為60%,中西部加東北僅為40%;城市佔有的貸款比例為80%,農村僅為20%左右。不妨通過發行國債、籌集專項資金等辦法,將東部、城市的過剩流動性引向中西部和農村。再如,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僅佔全球存量的1.3%。不妨加大對“走出去”的金融支持,讓更多企業揚帆出海。這些經濟社會的薄弱環節有了資金“血液”的滋潤,就能更快地強壯起來,這也是優化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題中之義。
  還可以把流動性引向金融市場。不妨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不斷創新和豐富金融投資工具,同時鼓勵和規範更多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借流動性充足之良機,做大做強中國金融市場,有力拓展其深度和廣度。
  客觀地説,要實現這三個“引向”,環節眾多,難以快速奏效,但應當看到,中國“雙順差”的國際收支格局仍將延續,未來一段時間全球貨幣條件又將持續寬鬆,流動性偏多很可能成為今後幾年中國經濟運行中的常態。只有及早動手、多方配合,在“收”的同時“用”好流動性,才能興利除弊,讓寶貴的流動性更好地為經濟金融發展服務。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緊縮以回收流動性和打擊炒作為主 2010-11-26
流動性過剩凸顯 中國經濟內生性失衡嚴重 2010-11-26
[博客]流動性過剩凸顯中國經濟內生性失衡嚴重 2010-11-26
流動性陷阱 2010-11-22
回收流動性成明年貨幣政策主線 2010-11-22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黃祖斌:中國銀行業的利差低於國際同業[思想]財經洞察:“氣荒”瀕臨 何以解憂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