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福利貧弱時別急着説養懶漢
2010-11-26   作者:晏揚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日前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社會保險法》進行現場解讀並回答網民提問。胡曉義&&,《社會保險法》的立法原則包括“不能重蹈一些國家由於福利過度導致養懶漢這樣一種覆轍”,這句話立即引起網民爭議。(《現代快報》11月25日)
  西方一些高福利國家也許確實存在“福利過度”問題,導致政府財政支出時常捉襟見肘,並讓極少數人躺在社會福利上睡大覺而好吃懶做、不思進取。社會福利需求具有某種“剛性”,增加容易削減難。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近年來西方一些國家經濟萎靡不振,財政收入減少,政府意欲削減社會福利,卻遭到了民眾強烈反對,大規模罷工此起彼伏。
  但這顯然只是“別人的風景”,反觀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什麼“福利過度”,而是公民福利水平低下、福利欠賬太多、福利保障四處漏風導致民眾福利貧弱,在這方面,有各種各樣的調查統計數據可作佐證。西方一些國家實行“從搖籃到墳墓”的公共福利政策,而我們呢?很多人“生不起”、“死不起”,上不起學、看不起病、養不起老、買不起房……面對如此國情,你卻説要防止“福利過度”,這無異於苦心婆心地勸一個瘦骨嶙峋的人注意節食、防止“三高”,也無異於義正詞嚴地警告一個四處流浪的乞丐不要貪污腐敗、橫行霸道,讓人産生強烈的錯位感。這個“福利過度論”對於中國實在太超前,對於中國民眾實在太奢侈。
  基於國情現狀,時下的問題不是公民福利支出讓政府財政不堪重負,而是財政收入連年“飄紅”,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在公民福利支出方面還顯得過於小氣。政府財政收入如何分配使用是一個宏大命題,但有一點是很明確的,財政收入“取之於民”應當“用之於民”而不能“用之於官”,不能用之於“三公消費”、“形象工程”以及拆了建、建了拆,更不能被揣進部門和個人腰包。中國民眾的稅費痛苦指數在世界上排名很靠前,但享受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卻與付出嚴重不相稱,“國富民窮”的趨勢還很明顯,這樣下去,社會不穩定因素將會潛滋暗長。正因如此,中央提出由追求“國強”向追求“民富”轉變。追求“民富”,一方面要改革初次收入分配,提高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讓民眾自己更有錢;另一方面則要改革二次收入分配,強化政府公共服務,提高民眾的福利待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公民福利即將有所改善的情況下,所謂“福利過度論”恐怕有些不合時宜。
  社會保障部門的職能和角色定位顯而易見,既是公共福利政策的建言者,也是公民福利的代言者,更是公共福利政策的執行者和監管者,應該對公民福利貧弱現狀有着更多、更深刻的體認,理應更多地為提高公民福利待遇鼓與呼,甚至不惜站在本部門主管工作的立場去爭政策、爭資金、爭權力,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擔心公民享受的福利政策太多、太優厚。如果社會保障部門都不為民眾爭取福利撐腰,我們還能指望誰?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幹部赴美挂職難免成為特權福利 2010-11-25
碳稅設計:須有確保社會公平福利前提 2010-11-18
福利危機中的兩個歐洲 2010-11-15
美國國會建議改革社會福利政策 2010-11-12
放棄高福利承諾:歐洲社保改革未來之路 2010-11-02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黃祖斌:中國銀行業的利差低於國際同業[思想]財經洞察:“氣荒”瀕臨 何以解憂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