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不能又打市民錢袋的主意
2010-11-25   作者:魯寧  來源:東方早報
 
【字號

 
  魯 寧

  如今,一聽説政府要面向市民做某件事情,一些市民心裏就在打鼓。市民心裏明白,政府心裏也明白:只要做事情一定會産生費用,而費用不分應歸誰來承擔,多半最後都推給市民。
  近期,上海有關方面透露,欲推廣垃圾分類,正在研究相應收費政策,收費辦法是,或“隨水費徵收”,或“隨袋徵收”(詳見昨日早報)。
  事情源於11月23日,在考察本市垃圾分類和處理現狀時,不少政協委員聽聞有關方面&&欲對居民收取垃圾分類費,紛紛提出“不能只盯着向市民收費”的反對意見,可有關方面的辯解是“擬通過收費減少垃圾”。
  這一辯解“冠冕”卻不“堂皇”。不妨從現有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談起。
  生活垃圾從大處講只分為“廚余”和固態廢棄物兩大類。生活垃圾中真正成為環境累贅的主要是居民一日三餐所産生的“廚余”。
  作為體量更大的固態廢棄物,很少有家庭作為垃圾直接扔掉。每個小區內,都有固定廢棄物回收網點專做這門生意。不少外來打工者以回收固態廢棄物謀生,誰家主婦只要吭一聲,不論多少通常都上門收購。至於固態廢棄物中的建築裝潢垃圾,由裝潢家庭按袋付費後,會有專人專車拉走填埋。
  上文所及由廣大讀者共同見證,它明白無誤地知會政府,鋻於生活廢棄物回收已經延伸到每個小區,生活垃圾中固態廢棄物除廢舊乾電池之外,可供回收的已近乎被一網撈盡。換言之,生活垃圾分類之大頭在上海並不存在。硬搞分類找不着北,若硬要以分類為名實施收費,實在不盡情理。
  再説生活垃圾中的“廚余”。絕大多數係殘渣剩飯,從環保角度講都屬可降解或可焚燒垃圾,惟一不能降解或焚燒會産生二噁英之類有毒物質的是裝“廚余”的塑料袋。這樣説來,針對生活垃圾中的“廚余”,突出矛盾不是分類問題,而是更換可降解環保袋取代塑料袋的問題。
  “更換”會産生成本,依上海市民目前的人均收入,這個成本若由居民家庭掏錢很不現實。不論有關部門是否願意正視,這恰是上海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多年而始終難見長進的主要癥結所在。
  上海世博會期間,&&垃圾分類案例十分搶眼。&&的垃圾分類也收費,這為有關部門欲“照貓畫虎”提供了由頭。不過,&&的收費只限於向居民收取可降解垃圾袋的成本費。進一步梳理,&&市民願為垃圾分類增添家庭生活成本,首先是因為&&市民人均收入數倍於上海市民人均收入;在&&,相當於人民幣幾角錢的環保垃圾袋,新增家庭開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不易為人所察的不同細節還有,在&&以及試行垃圾分類更早的部分北歐城市,個體經營、在居民區安營紮寨的廢品收購網點,伴隨後現代社會的降臨,早已銷聲匿跡。這客觀上要求對垃圾中的固態廢棄物必須在家庭環節率先粗分。還有,許多時候,特定市場的形成與文化有關,精打細算就屬帶有鮮明地域特質的文化之一。拿此一對照,政府理應思考,如上海這般,生活垃圾中的固體廢棄物凡可回收利用的,近乎已被“提前掏光”,有關部門還硬説“擬通過收費減少垃圾”,難道不覺得太牽強附會?
  説到垃圾分類方面的行政欠作為,在此舉個親眼所見例子。早報評論員所居小區樓道口,一日突挂出舊電池回收箱。日子一久箱子裝滿,但不見有人來回收。再接着,舊電池開始腐爛,酸性液體把鐵箱爛穿,等到樓道裏瀰漫一股嗆鼻的酸腐氣味,物業才將爛電池加回收箱一起扔進垃圾筒。
  這個例子令政府難堪,卻足以昭示整個社會,在眼下的上海推進垃圾分類回收,最該由政府出手的使力點在哪。這需要政府&&政策真心扶持,所需經費當從新産業扶持專項財政預算列支,而不是又打市民錢袋的主意。
  有關&&的垃圾分類,可再説一點:&&剛開始試點垃圾分類時,垃圾袋是不讓居民掏錢的,不僅不掏錢,&&市政當局還給自覺分類的居民發放獎勵予資鼓勵。
  回到上海的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上,垃圾分類當然值得繼續搞,但分類對象應明顯不同於&&,須有“上海針對性”,最犯忌的就是借機搞變相“創收”。
  改革開放越深入,上海有待改變的事項就越多越急迫。倘若每項改變都以理順價格差、節能減排等等作為擴大收費範圍和提高收費標準的藉口,那是支撐不下去的。但願推廣垃圾分類不至於誤入“歧途”。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菜價起伏的教訓不可不察 2010-11-24
ARJ21不光是上海製造 更關乎上海服務 2010-11-23
“住房低保”當務之急是落實 2010-11-01
徵車船稅按車價比按排量更公平 2010-10-28
“風口浪尖”調油價 着實讓人費思量 2010-10-27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黃祖斌:中國銀行業的利差低於國際同業[思想]財經洞察:“氣荒”瀕臨 何以解憂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