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如何打造中原城市群
2010-11-23   作者:梅憲賓(河南科技學院教授、中央黨校博士後)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 確定發展布局明確功能區分
  ● 完善基礎設施發展創新能力
  ● 突出主導産業吸納八方人才
  ● 加強組織協調促進統籌規劃

  日前,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在這一規劃中,對於經濟帶和城市群的提法是最大的亮點。此後,中原經濟區建設一直受到媒體關注,成為輿論熱點。那麼,“十二五”期間,要把中原經濟區打造成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我們該如何推進區域政策的調整和完善?該如何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
  筆者認為,這方面,國外城市群發展的經驗,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第一,重視政府的作用。政府在推進城市群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964年,英國創建了“大倫敦議會”,專門負責大倫敦城市群的管理與發展問題,此後,又制定戰略規劃指引,以維持整個城市群戰略規劃的一致和協調。法國巴黎城市群1958年制定了地區規劃,隨後又建立了“地區整頓委員會”。在政府規劃實施的過程中,法國巴黎—里昂城市群逐漸發展起來。
  第二,尊重公眾意見。例如,德國政府&&每一項建設項目,首先考慮的因素是人的健康問題;其次考慮環境問題。英國城市改造涉及拆遷問題,必須行使嚴格的審批程序,如果社區居民對建設項目不同意,或意見不能達成一致,政府不能強制拆遷。
  第三,促進産業集群。産業是城市群發展的支撐。城市群內各主要城市、港口通過垂直和水平分工,形成了不同的職能和優勢産業部門,促進了城市群的協調發展。
  第四,加強城鄉協調。歐洲國家重視協調城市與農村、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的發展關係。如英國,積極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以帶動落後地區的發展。
  借鑒國外城市群的發展經驗,我們在推進城市群建設、加快中原經濟區發展的過程中,首先要搞好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發展布局,明確功能區分,完善交通體系。應當把規劃區範圍、建設用地規模、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水資源和水系、基本農田和綠化用地、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産保護、防災減災等內容,作為城市總體規劃強制性內容。
  其次,利用區位優勢,建設立體基礎設施網絡,為城市群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中原經濟區要加速啟動快速城市幹道、軌道交通等建設,形成高速便捷通道網。要通過建設一批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構築區域間的大通道、主骨架,並構築由高鐵、高速公路、鐵路、航空港等構成的立體交通網,鞏固綜合交通樞紐地位。
  第三,創新能力是關鍵。創新能力的強弱,關係到城市群發展動力的強弱。自主創新能力是中原經濟區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發達國家推行的綠色和諧技術創新,如實行企業環境行為公告制度、對清潔生産企業的稅收優惠制度、循環經濟綠色激勵制度、循環經濟綠色核算制度等,值得我們借鑒。
  第四,主導産業作用突出。中原經濟區應大力發展國家戰略産業,佔領産業制高點,同時,在發展主導産業的同時,還要重視區域的統籌協調發展。
  第五,倡導開放的地域文化。中原經濟區要不斷制定政策和創造條件,在繼續保持對國內高端人才吸引力的同時,重點吸引境外人才前來居住、工作與創業,使中原經濟區真正成為國際人才的“良港”和“盆地”。
  第六,制定以中心城市為依託、帶動周邊地區經濟技術發展的城市群政策,是國外城市群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相比之下,中原經濟區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協調機構還不健全,機制還不完善,政策優惠的作用也未能充分顯現。因此,目前中原經濟區可以通過強化中原城市群管委會的職權,把工作重心從組織簽訂城市間協議轉向協議簽訂與項目落實並重,對城市群內的土地開發、機場體系、高速公路體系、通勤鐵路體系、環保體系等做出全盤規劃和統籌安排。
  我們相信,隨着政策措施的到位,協調機制的完善,中原經濟區完全可以通過高起點、高層次地加快城市群建設,在“十二五”期間異軍突起,成為中國經濟新的亮點、新的增長極。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家電十二五建議出爐 2010-11-22
潞安集團“十二五”將實施五大戰略 2010-11-22
“十二五”期間力爭形成10家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 2010-11-22
"十二五"期間貴州將申請新建4個國家級産業園區 2010-11-19
十二五家電業發展規劃完成 2010-11-19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黃祖斌:中國銀行業的利差低於國際同業[思想]財經洞察:“氣荒”瀕臨 何以解憂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