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美元主導地位才是危機根源
2010-11-22   作者:夏斌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字號

  在上一篇《中國金融戰略思考:充分市場化和有限全球化》一文中,筆者概述了中國未來金融戰略的主思路。從本篇開始,筆者將對中國未來金融戰略問題展開論述,並在多個領域提出行動戰略。
  正確認識當今全球正討論的“宏觀審慎管理”問題,是中國金融戰略理論研究和具體戰略措施制定中不能忽視的另一個重要問題。
  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後經國際清算銀行行長安德魯克羅克特(Andrew Crockett)在2002年9月首次界定的“宏觀審慎管理”概念,時下正成為危機後時代全球熱門的話題。
  什麼是“宏觀審慎管理”?目前體現全球大多數國家共識的《巴塞爾協議Ⅲ》,核心是通過進一步上調資本充足率、增設留存緩衝資本和反周期緩衝資本等指標,以降低銀行擴張信用的杠桿,維護銀行的穩定運行。美國議會新通過的《多德—弗蘭克法案》,也設計了系統性風險防範、消費和投資者保護、高管薪酬限制、監管體制完善等廣泛內容。但在核心的系統性風險防範方面,不管是“沃爾克法則”,還是衍生品監管改革、信用證券化産品風險留存的要求和提高銀行資本標準等內容,如果一一仔細琢磨,也是通過各種措施,防範信用膨脹與銀行風險。因此總體上説,新近各國的改革方案,基本上都是落腳於“微觀監管”,落腳於微觀金融企業的“杠桿”限制,從而解決順周期等問題。
  難道這就是從美國金融危機中應吸取的最大教訓?這涉及到對美國金融危機根本原因的判斷是什麼。對此,時下全球還在爭論,不同的利益者也許永遠不會統一在相同的觀點上。自2008年底來,筆者反復強調,監管不力是危機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並曾幾次提出,若日本、德國、中國監管不力,能惹出這樣“百年一遇”的世界大危機?顯然不可能。那又為什麼?有人又説,原因是全球經濟失衡。筆者認為,那也只是經濟現象、是各國政策的結果。
  究其根本原因,是美國政府錯誤判斷(或説利用)這一輪全球化形勢,長期推行低利率政策,刺激了信用膨脹。其他勞動力便宜、資源等出口主導國家,在享有全球化收益中客觀上不自覺地助推了美國錯誤政策的執行。而美國此錯誤政策之所以能推行,客觀的、深層的制度基礎,是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制度。即這場危機與世界上許多次金融危機一樣,本質是貨幣現象。因此僅僅抓住監管不力的教訓,遠不能避免今後世界不再發生類似的危機。
  所以,西方迄今關於宏觀審慎監管的理論框架,是不徹底的、不全面的。只要世界對美元等主要國際貨幣的發行形不成一定的約束(這又談何容易),就會出現如西方一些有識之士感嘆的:再一次危機仍不可避免!因為目前出現的系統性風險,不是單個國家的風險,而是現存國際貨幣制度下的全球性風險。
  何況,美國還只是提出系統性風險問題,對於具體如何識別、防範,新通過的法案,還並不清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彭斯(Michael Spence)指出:“將監管放在識別和遏制系統性風險上是徒勞的。由於我們缺乏完善的風險動態模型,且全球金融系統時刻處於複雜的變化中,因此,察覺風險要麼不可能,要麼錯誤百齣。”
  面對上述狀況,發展中國家、非主要儲備貨幣國家,特別是正在制定金融戰略的中國,應採取的態度只能是:
  第一,基本讚同危機後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框架;
  第二,不能滿足於監管層面的治理,而是應以更積極的姿態,呼籲並參與改善國際貨幣體系的一系列行動,尋求大國貨幣間的匯率穩定機制;
  第三,在認識到目前“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不全面的情況下,如果一國勢單力薄,只能好自為之,盡可能處理好對外經濟政策,繼續去努力構築防範外部衝擊的“防火墻”。
  必須認識到,目前關於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框架,是權威的,但未必是全面的,是針對自己國家所需要的。
  (作者係國務院參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新著《中國金融戰略2020》即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通用汽車成功上市 首日收於34.19美元漲3.61% 2010-11-19
法國一瓶葡萄酒拍出30萬美元 2010-11-19
美元反彈或將結束 2010-11-19
看好美元 看好黃金 2010-11-19
歐債問題重現 美元強勢衝高 2010-11-19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黃祖斌:中國銀行業的利差低於國際同業[思想]財經洞察:“氣荒”瀕臨 何以解憂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