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疏結合防熱錢
2010-11-22   作者:崔鵬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眼下,中國老百姓正面臨着物價上漲的炙烤。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0月份CPI高達4.4%,創出兩年來的新高。較之尤其應該上漲但卻遲遲不挪窩的工資,生活壓力讓很多人如坐針氈。
  物價頻漲,原因有幾方面。今年自然災害比較多,一些蔬菜、水果等農産品減産影響了市場供給;土地、原料、勞動力等成本也在漲,推升了一些産品價格上漲。除此之外,還有輸入性通脹,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屢屢被人提及——熱錢炒作。
  我國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近兩年後,國內流動性過多的現象已比較明顯。受中美利率長期倒挂、人民幣升值勢頭趨顯的影響,特別是最近美國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又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國內市場對海外資金的吸引力越來越強。過多流動性的內外夾擊,使宏觀調控面臨的挑戰愈加嚴峻。比如,最近有關外資加速搶灘中國樓市的消息引起市場關注,據商務部統計,前10月全國房地産業實際使用外資額同比增長48%,增幅遠高於同期總體吸收外資增幅。
  受限於熱錢口徑的界定,以及熱錢進入渠道的隱蔽性,目前對其規模尚難作出準確統計,但熱錢涌入的危害毋庸多言。關鍵是,我們該如何應對?
  有專家建議,應加強監管,堵住熱錢流入的渠道。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國際資本進入途徑、投資規模和投向的監測;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嚴格監管貿易結算等方法阻止“熱錢”流入。同時,政府應建立熱錢流入的預警機制,及時公布國際資本動向,增大信息透明度,從而減少市場波動。
  這類觀點不無道理。然而,對熱錢只採取“堵”的辦法是不夠的,資本項目的監管難度很大。我國貨物貿易世界排名已上升到第二位,出口躍居世界第一,進出口規模佔全球1/10,與國際市場的&&非常密切。這種情況下,熱錢會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中國,包括貿易信貸、短期信貸、外國直接投資(FDI)等等,而這些都極難被認定並查處。
  應對熱錢涌入,需要堵疏結合,對外堵截,對內疏導。目前來看,應優化組合準備金率、信貸調控等多種政策工具,防止熱錢流入和國內信貸投放形成合力,緩解對資産價格和通脹預期的衝擊。此外,應進一步放鬆經常項目的用匯管制,鼓勵資本更多地“走出去”,從而對衝游資涌入的壓力。現在有很多民營企業想“走出去”投資,苦於用匯限制,遲遲不能成行。同時,還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絕大多數外資企業堅持把自己看作是“中國企業的一部分”,立足當地謀求長遠發展,但也不排除少部分外資搞短期行為,“賺一筆就走”。因此,在保持利用外資政策方向不變的基礎上,必須強化對外資的引導和監管,力求實現外資企業持續發展和中國經濟健康運行的雙贏。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周小川:將盡可能防止熱錢流入 2010-11-22
當防樓市成熱錢“池子” 2010-11-16
劍指熱錢 境外機構個人購房將受限 2010-11-12
藝術品市場熱錢洶湧 有四大挑戰 2010-11-12
[博客]股市是囤“熱錢”的好地方 2010-11-12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黃祖斌:中國銀行業的利差低於國際同業[思想]財經洞察:“氣荒”瀕臨 何以解憂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