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道,經國務院批准,我國明年將首次全面參與新一輪世界銀行組織的國際比較項目(ICP)活動,使得我國GDP可以通過購買力平價換算,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中國國際比較項目部際協調小組已經成立,由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等10個部門參與。 據説,這是我國將首次以購買力平價換算GDP,其目的就是測算各種貨幣的購買力平價,將我國GDP轉換為用統一貨幣單位&&,從而比較和評價國家的實際經濟規模和結構。 但無論怎樣的統計方式方法的變化,並不會改變我國GDP總量和比例構成的實質。形象地説,過去購買一個麥當勞漢堡需要10元人民幣,也不會因為“購買力平價換GDP”之後變成“5元一個”。再怎樣的統計方式,既不會造成經濟總量的提升,更不可能因為一個統計方式的變化就引起經濟結構的調整。一個商品購買力的比較,也僅僅是一個參考數據,至於真正的“客觀性、真實性”也不可能確鑿無疑。 有專家形象地稱,“美國要花50美元才能理一次發,而在中國平均只需要20元,那麼購買力平價匯率就成了5:2”,這樣的“購買力換算”顯然過於簡單。雖然同樣的理髮服務,也或許美國價格遠遠高於中國,但在沒有一個統一的“理髮服務標準”的情況下,這樣的一個“5:2”比例根本不靠譜。另一方面,麥當勞可以實現國際性購買比較,但某些商品就根本不可能有公平的國際比較。産油大國燒汽油如“燒水”,但其淡水資源卻極為金貴,也就因為環境資源和地域的差距,所謂的“購買力平價換GDP”也就無法真正靠譜。 另一方面,更令人擔憂的是,以“購買力平價換GDP”統計方式預測我國經濟發展,還會導致一定程度上的“失真”。有專家為此不無擔憂地稱,在測量中美購買力平價的貨物和服務“籃子”裏就應考慮兩國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美國人日常消費中肉、奶佔的比重較大,居住面積遠遠大於中國人均面積等客觀因素都應考慮在內。“使用這種計算方法,2012年即使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GDP也會趕超美國。”2012年趕超美國?估計沒有一個人會信,但“嚴格地”按照上述“購買力平價換GDP”的統計方法,説不定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所以,統計方法本身沒有優劣之分,關鍵是如何最大程度讓統計數據客觀、真實。無論用不用“購買力平價換算GDP”,都不會改變我國人均經濟指標相對落後的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