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入增長是否已失去理性
2010-11-16   作者:譚浩俊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據財政部網站11月11日提供的消息,10月份,全國財政收入7860.3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8%。
  按照這樣的增長速度,全年財政收入突破8萬億已毫無懸念,而財政收入增長速度達到GDP增速的兩倍也沒有懸念。從財政收入增長的實際情況來看,它並非是依據經濟發展規律的自然增長,而是失去理性的增長。
  眾所周知,自1994年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以來,除2009年因為受金融危機影響,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之外(即便如此,增幅也達到11%),其他年份都以GDP增速兩倍以上的速度增長。
  在經濟發展形勢較好的情況下,我們或許可以將此理解為經濟提供的稅源比較充足,為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困難時期,財政收入仍然以高於GDP兩倍以上的速度增長,可就不大好理解了。
  而按照國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原理,如果政府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續增長,那麼,就會産生三種可能:一是擠壓居民收入,二是擠壓企業積累,三是對兩者形成共同擠壓。這16年來,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主要是擠壓了勞動者的報酬,是將勞動者的報酬轉化成了政府的收入,形成了事實上的政府與民眾爭利。
  事實上,這裡所説的財政收入,還不包括大量游離於財政之外的各種預算外資金、集資、攤派、贊助等,如果加上這塊收入,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還要高出一塊。這也意味着,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還擠壓了企業的生産積累。
  更重要的,由於財政收入的過快增長,財力的過度充裕,還推動了政府機構的不斷膨脹,行政效率的不斷下降,不規範行政行為的不斷增多,從而,對企業和居民正常的生産生活産生干擾和影響,導致社會矛盾增多,社會摩擦加大,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正是由於財政收入的過快增長,擠壓了居民收入和企業積累,也直接導致居民應對通貨膨脹、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等能力的下降。這也是為什麼金融危機以來,政府&&的各種刺激消費、刺激投資的政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此次應對金融危機的實際效果以及中國經濟的現狀來看,投資拉動已不能作為中國經濟最主要的手段。至少,在未來的幾年內,消費才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促進中國經濟轉型最主要的力量。而要讓消費拉動中國經濟,就必須改善和優化目前的分配結構,提高勞動報酬佔國民收入的比重,增強企業的積累能力。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財政收入增長越多越好? 2010-11-15
1至10月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21.5% 2010-11-12
中央財政收入增幅16個月首降 2010-09-14
我國8月中央財政收入同比下降2.4% 2010-09-10
謝旭人:全年財政收入增幅將呈前高後低走勢 2010-08-27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觀點擂&:“金本位”復辟?[思想]央行官員經濟學家展望十二五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