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上半年CPI或在5%以上運行
2010-11-12   作者:劉煜輝(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  來源:東方早報
 
【字號
  10月份CPI呈現快漲,到了4.4%,超出預期的部分,主要來自較猛的新漲價因素,10月份的翹尾因素為1.3%,這樣新漲價因素一下子上升了0.7個點,達到了3.1%,9月份是2.4%。
  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環比上漲0.7%。這是環比指標年化後連續第三個月份超過7%,顯示物價上漲的持續動力很足。
  以食品和房租為代表的城市服務性價格依然是推動中國式通脹的主要因素。食品價格同比大漲10.1%,房租上漲了4.9%。
  雖然11月份、12月份CPI會有所回落,因為11月份的翹尾下降至0.8%,而12月份的翹尾下降至零。但新漲價因素的強動力將持續至明年上半年。
  所以預計明年上半年,多數月份CPI會超過5%的水平,因為明年上半年的翹尾在1.7%~2.5%之間。
  這對於央行是一個比較尷尬的時期,各種關於負利率的批評和壓力會撲面而至。
  儘管我們早在年初,就建議宏觀當局抽緊銀根,這是中國最現實的選擇,今年1-4月份,貨幣當局也曾經試圖加強從市場回收流動性,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收頭寸5880億元,通過三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凍結頭寸9500億元,對沖掉外匯佔款增加額10903億元,上半年央行從市場凈回收流動性4477億元。但是,當5月份隨着歐債危機加劇以及對國內經濟所謂“二次探底”的擔憂,央行三季度在公開市場凈投放頭寸9470億元,加上6月19日匯改重啟,外匯佔款猛增1萬億元,在整個三季度市場投放的凈頭寸增加1.9萬億元之巨。貨幣政策事實上重回極寬的軌道。
  儘管經濟中通脹壓力的累積已經愈加嚴重,但“寬貨幣”依然需要維持,這是因為宏觀決策者不希望看到資産泡沫的剛性破裂。破裂是件很麻煩的事。因為隨着人民幣資産估值下沉,土地市場將落入谷底,政府平台債務將演變成銀行的幽靈,而使得整體信用陷入收縮,因為中國銀行信貸的90%是以人民幣資産作為抵押而發放的。經濟有可能失速而硬着陸。
  “保增長、調結構、控通脹”是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標,最後總會妥協於“保增長”(我們稱之為綏靖的經濟政策時期),政府對平滑短期增長速度的關注似乎大大超過了推進結構改革和經濟轉型,一些重要的結構改革進展緩慢或停滯不前,甚至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也被理解為狹義的産業升級。
  2003年以來,中國式通脹實質是由資産泡沫邏輯驅動。
  貨幣超發——資産泡沫(樓市飆漲)——城市服務性價格快速上漲,服務中最大的成本來自地價,因為地價驅動,人工成本飆漲。
  城市生活成本快速地抬升——城市用工就有了漲薪的需求——城市工資的上漲,意味着農業勞動力的機會成本上漲——而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漲,是本世紀以來牽引着農産品價格上漲的趨勢性因素。
  連續加息毫無疑問是抑制資産泡沫的首選,我們不知道要加多少次才合適,因為這是調控者和被調控者互動的過程。關鍵在於,要使得被調控者相信調控者堅決抑制通貨膨脹和資産泡沫的意圖和決心,然後做出相應行為的自覺調整,從而使得經濟指標達到政策目標。否則,價格工具的效果將難以顯現。顯然,拖到今天猶豫出擊的加息,政策成本會註定高昂。
  周小川行長希望將熱錢引入一個“池子”關起來。原文表述是這樣的:“短期投機資金進來了,我希望把它放在一個池子裏,而不是放到整個中國的經濟中去。等它需撤退時,將其從池子裏放出,讓它走。這樣能在宏觀上減少資本流動對中國經濟造成衝擊。”
  這番表態的潛&詞是,貨幣當局未來依然倚重的還是數量工具,而不是價格,進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很小。周行長心中的“池子”其實就是準備金。儘管目前準備金率已經處於歷史高位,高達17.5%,非常時期有非常之策,即便再往上提到25%,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經濟一旦降溫,投機資金逐步退出時,慢慢再將準備金放出來,來平滑人民幣資産價格的壓力,避免經濟失速而硬着陸,這或許是宏觀操作者的“深謀遠慮”。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CPI漲4.4% 未來通脹形勢嚴峻 2010-11-12
10月份CPI同比上漲4.4% 創兩年新高 2010-11-11
統計局官員否認CPI被人為調低7% 2010-11-11
經濟數據今發布各方預測CPI或破4% 2010-11-11
以理性、務實的態度看待CPI 2010-11-10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觀點擂&:誰是“柴油荒”的禍首?[思想]陳曉彬:貨幣戰未必真打起來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