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工資,還有什麼不漲
2010-11-10   作者:付雁南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一些隨處可見的變化,正在改變着人們的生活。它幾乎遍佈社會各個層級,並延展到許多民生的細微角落。
    你可以在時常光顧的超市裏看見它。在上海,降價6元錢的衞生紙、便宜兩角錢的雞蛋常常被一搶而空。家庭主婦們忙着在購物車裏堆滿花生油,餐館老闆則成箱地抱走食鹽和白糖:“能囤就趕快囤點貨吧,反正什麼都在漲價。”菜市場上的大蒜10元一斤,餃子館兒裏的免費蒜泥已經不見蹤影。
    人們已經很久沒有這樣清晰地感受到物價飛漲。尤其是,這次它影響的不再是鋼鐵、化工,而是與老百姓的尋常日子息息相關的日用品。
    “豆油漲價,糧食漲價,蔬菜漲價,糖漲價,燃氣漲價,”一位黑龍江的老人在市場前連聲嘆氣,“再這麼漲下去真是什麼都買不起了。”形勢不妙,連一輩子都在種菜的農民也在一本正經地分析,化肥漲價跟“房地産資金的進入有很大關係”,因為“政府打壓房價,股市不景氣,這些資金可去的地方不多,就進入了流通領域”。
    這些小人物不大明白自己的生活怎麼會突然被攪亂,但可以肯定,無論引起物價上漲的原因是哪一種,他們都只能被動接受,既無從選擇,也無處躲避。上班族們在抱怨“什麼都漲,只有工資不漲”;家庭主婦們則氣憤地説:“原來買一桌菜的錢,現在只能買幾個雞蛋。”
    這場面實在有些出人意料。畢竟,就在不久前,報紙上還到處是關於經濟的好消息:比如,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産總值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攀升;再比如,近10年來,GDP增長幅度年均超過10%。
    另一組數字也顯示出這種繁榮。前三個季度,國家的財政收入增長了22.4%;上半年,央企的利潤增長了57.1%。與此相比,普通人的賬本則顯得有些寒酸。近10年來,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而在農村,這一數字只有6%。
    還不是最壞的。電視上、報紙上、網絡上正在吵吵嚷嚷地討論着新增加的稅負,房子要繳稅,車子也要繳稅,在物價上漲的背景下,這些隱憂更讓人惴惴不安。
    如今,物價一上漲,錢袋子跟着再次縮水,就連想盡各種辦法買到便宜蔬菜,都成了一件可以在鄰里間炫耀的事。買到低價菜的技巧成為人們在論壇裏討論的熱門話題,方法包括“提前收看天氣預報”、“選擇中午冷門時間前往”等。還有的人,乾脆拿出炒股票的勁頭來對待那些生活必需品,哪些東西可能漲價,無論是白菜還是食用油,立刻就成批地買走。
    過去幾年,當鱗次櫛比的高樓拔地而起,氣勢恢宏的盛事接連鼓舞着人們對生活的期望時,轉臉回到個體生活的普通人,卻未必能體會同等比例增長的幸福感。他們轉過身就要為最具體的生活大傷腦筋,比如,一頭大蒜的價格。
    還有更多故事,其中一些發生在內地與香港之間。深圳的主婦開始奔波幾十公里來節省花銷,她們坐火車南下香港,是為了採購大量的食鹽、蘋果、雞蛋、醬油、衞生紙和洗髮水。而因為深圳的物價不斷攀升,許多原本為了省錢而寄居內地的香港人,在積蓄眼看要花光的當口,不得不再一次搬離深圳,返回香港。
    虎視眈眈的通脹,籠罩在尋常人家的頭頂上。就連曾經衣食無憂的人們也開始備感艱難,買菜做飯這樣的日常瑣事,也被憂慮和抱怨逐漸充滿。
    在人流熙攘的街頭巷尾,無論是主婦、白領還是農民,每個人都能列舉自己被漲價擾亂的生活。這些故事很瑣碎,匯集在一起卻不容忽視。這些最普通的人,他們細微的努力正在推動社會發展,他們能否享受經濟繁榮帶來的幸福與安穩,正變成急需回答的問題。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高培勇:解決收入分配需改革直接稅 2010-11-10
收入分配改革將如何“指標” 2010-11-03
影響收入分配的“三大差別” 2010-11-03
“十二五”之盼:收入分配改革跨出大步 2010-10-19
十二五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2010-10-18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觀點擂&:誰是“柴油荒”的禍首?[思想]陳曉彬:貨幣戰未必真打起來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