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2050: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2010-11-10   作者:記者 陳偉/上海、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定義2050:資源承載範圍內生活得更好

  再過40年,人類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嗎?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近日,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編寫的《願景2050》提出,到2050年,世界人口不僅要在地球上生存下來,而且要在地球的資源承載範圍內生活得更好。
  説“生活得很好”是指生活水平,即人民可以且有能力獲得教育、衞生保健、出行便利、食品、水源、能源和住所等基本用品和消費商品。説“在地球的資源承載範圍內生活得更好”是指,我們的生活可以維持一種生活標準,既不突破現有的自然資源範圍,也不進一步損害生物多樣性、氣候和其他生態系統。這一切都離不開可持續發展。

  多樣性和互相依賴性

  《願景2050》提出,各國和各種文化繼續保持多元化和各自的特點,但是,人民通過接受中等教育和全球鏈結,將更深切體會到自己的星球以及地球上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現實。“人類和地球共享一個世界”的理念深入人心,並在全球範圍內得到踐行,它強調人與人之間都是互相依賴的,也都依賴地球。那時候的世界仍然會有衝突、災難、衝擊、犯罪和恐怖主義,但是社會具有耐受性,能承受干擾,並迅速恢復。
  公民、企業和政府都具有前瞻性,能解決問題,富有彈性,而且敢於實踐,他們明白,必須通過攜手合作,並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才能獲得安全。

  不同的經濟現實

  《願景2050》提出,經濟增長不再總是帶來生態系統破壞以及物資消耗,而是重新與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挂上鉤。社會重新定義了什麼是繁榮、什麼叫成功的生活方式;並定義了損益、進步和價值創造的基礎,納入了長期的考慮因素,如環境影響,以及個人和社會福利。全球經濟面貌看起來也與世紀之交時的樣子不同。“發展中國家”一詞已經很少使用,因為大多數經濟體要麼是發達國家,要麼是新興國家。
  除了在過去100年就確立成功地位的國家,亞洲和美洲國家以及公司在國際貿易、金融、創新和治理方面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並影響着這些方面的準則。各種觀點得到了整合,資本、理念、最佳實踐和解決方案在各個方向得以傳播。

  多個合作夥伴治理

  《願景2050》提出,國家形態和各國政府的角色不斷演進。治理體系能在最適當的地方一級巧妙地作出決定。各國在必要時候“匯合主權”來管理國際體系和各種挑戰,比如疾病、氣候、水資源、漁業、衝突和共同的問題。它們鼓勵地方治理,把社區與各種各樣的合作夥伴&&到一起,即可以是草根團體,也可以是國際組織,以幫助當地團體管理各種事務,如適應氣候變化,獲取水資源和衞生。許多治理工作在社區、城市以及區域各級開展。這是一個複雜但依然高效聯接的世界。

  市場治理:解決方案的創新與部署

  《願景2050》提出,治理工作將明確界限,建立框架,推動透明度、包容性、具備內在化的外在性,以及可持續性的其他特徵,從而為市場提供指導。這些系統將確定目標,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並消除障礙,從而推動企業進行創新,開發和應用解決方案。
  對企業而言,這種公平的競爭環境意味着所有的競爭對手所處的市場具備真正的價值,包括環境影響和生態系統服務的好處等外部效應。獎勵制度認可具有可持續性和競爭力的解決方案。消費者可以選擇可持續的産品。

  應對氣候變化

  《願景2050》提出,社會積極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不同國家和社區主要通過通力合作,共同適應氣候變化。人們利用綜合、系統的辦法來管理農業、林業、水利、城市交通、能源和通訊。人們繼續努力進一步減緩氣候變化。通過有效利用清潔能源和資源,大大減少有害氣體排放,推動低碳社會的發展。
  在合作與知識共享的推動下,對材料的有效利用,包括廢物和污染管理的力度都比世紀之交時大很多倍。水資源使用效率、水資源再利用、能源、污水處理、森林管理和農業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人類有望在地球承載能力範圍內生活得很好。生態系統退化得到了扭轉,生態系統服務受到了重視、維護和強化;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更好的管理,蓬勃發展,而且繼續推動社會走向繁榮。

  工作場所和僱主企業得以完善

  《願景2050》提出,企業中的領先者通過發展核心業務,幫助社會應對世界的主要挑戰。在2050年前的40年內,這些企業大刀闊斧地改革內部的企業價值,重組外部市場結構;在這場轉變過程中,有些公司遭受了淘汰的命運,但大量新的公司不斷涌現。
  屹立不倒的企業變得更加靈活,更善於與不同合作夥伴和客戶進行接觸,更善於應對各方面的迅速變化。作為企業,它們表現出專注於杜絕能源和物料浪費的積極文化。
  它們發現,這種循環、閉環式的文化不僅可以減少污染,而且讓它們加強了合作和競爭力。作為用人單位,這些企業幫助培養和發展一個更富有創造性的社會,讓這個社會更有能力管理相互衝突的挑戰,即既要創造和維持充足的就業機會,又要提高勞動生産率。通過培訓,培養出了實施必要改革所需的足夠的人才。就業者也學會了更加靈活,哪有工作機會,就去哪工作。


1234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專題]以"可持續動力革命"召喚全球 2010-11-05
以“可持續動力革命”召喚全球 2010-11-05
第七屆中國製造業管理國際論壇聚焦全球製造業可持續發展 2010-11-02
溫家寶説我們的目標是平衡、可持續的貿易 2010-10-08
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汽車強國路 2010-09-02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觀點擂&:誰是“柴油荒”的禍首?[思想]陳曉彬:貨幣戰未必真打起來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