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當前的房地産市場來説,估計會是全國沒有一個人會滿意的。有房的人不滿意,因為房價將面臨下跌的風險;沒有房的人不滿意,因為房價太高從而使他們無法購買得起。住房的投資者不滿意,因為最近的房地産政策讓他們手上煮熟的鴨子要飛走了;住房的消費者不滿意,因為最近的首付及利率上調讓其購買住房的成本增加了。地方政府不滿意,因為順風順水的地方土地財政突然由於房地産政策減少了;房地産開發商不滿足,因為房地産新政策讓其暴利的經營模式不得再繼續。商業銀行更是不滿意,住房按揭貸款永遠不敗贏利模式將面臨巨大的風險等等。那麼房地産市場這麼多不滿意,其癥結在哪?或當前國內房地産市場的困惑在哪?
其實,當前國內房地産市場的困惑就在於多年的房地産政策誤導下,不少人都把這個市場看瓜分或攫取社會財富的聚寶盆,只不過,不同人希望從這個市場所瓜分或攫取社會財富的預期不同而已。無論是地方政府、房地産開發商,還是住房投資者及銀行,不管其從房地産市場攫取社會財富的方式千差萬別,但是房地産的利益必須通過住房産品出售最終得以實現。如果不能夠把生産的住房銷售出去,無論地方政府土地拍賣的價格如何過高,房地産開發商經營如何暴利,商業銀行及住房投機者如何賺大錢,其財富或利益攫取都是無法實現的。也就是説,房地産市場利益瓜分或攫取是通過最後的住房銷售來實現的。
本來,在現代文明社會,居住權是每一個人的天賦人權。房地産市場生産的住房是為了滿足居民基本的居住天賦人權的,但是,由於從2003年以來國內房地産市場一系列政策誤導,住房這種商品完全改變了其基本的屬性,住房則成了少數人賺錢的工具(因為在這個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市場,其運行規則不是完全由價格機制來運行,而多數時候或地方是由非價格的權力來運行,從而其市場可能成為少數入能夠進入市場而不是所有人的市場)。
住房成為少數人賺錢的工具不僅在於房地産政策把住房的功能改變,而且在於名義上住房生産仍然是居住的,因此購買住房者(無論是投機還是消費)都能夠享受各種名目的優惠政策(信貸政策及稅收政策)。住房優惠政策是什麼?其實它就是政府用公權力把一部分人的財富轉移給另外一部分的,即把不購買住房人的利益轉移給購買住房人。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會吸引各種各樣涌入房地産市場,而且更為誘導掌握各個環節公權力的人利用其便利進入房地産(比如近年來房地産炒作最重要的主體應該算上銀行的從業人員),從而使得房地産炒風四起,房價全面飚升。可以説,國內房地産市場最為繁榮的2009年,就是這種大量地利用銀行金融杠桿大力炒作的結果。2009年個人從銀行獲得經營性貸款達到24600億元,此項貸款的增長是2008年4倍多。在這種情況下,國內房地産豈能不快速飚升?房地産泡沫豈能不起?這些都是當前中國經濟一系列問題的根源。
今年4月&&的關於房地産的國十條,看到房地産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找到房地産問題的解決辦法,如既要讓房地産市場回歸的居住的基本功能,也要嚴厲地打擊房地産投機炒作。但是,近十年形成的房地産利益格局要通過這些房地産政策來衝破是相當不容易的。它會受到來自房地産市場各種巨大利益集團種種阻礙。中央政府面對當前房地産市場巨大困惑,要想全面整頓來達到房地産宏觀調控目標是不容易的。因此,要化解當前房地産市場的困惑,就得從房地産利益格局最為核心的方面入手,即通過信貸政策及稅收政策“去住房投機炒作賺錢效應或去房地産賺錢效應”。只要把中國房地産市場完全界定為生産居住産品的市場,並通過嚴厲的房地産貸款政策及稅收政策把房地産投機炒作擠出來,去除房地産賺錢效應,那麼國內房地産市場的利益格局才能得以真正調整,否則要達到國十條的房地産宏觀調控目標是不可能的。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住房按揭貸款政策開始在恢復常態,開始在嚴厲遏制房地産投機炒作,但是這些政策從表面上看更多的是關注現有的進入者而不是針對早已利用優惠政策的存量房。這就使得早已進入住房投機炒作者有以為新政策對其影響不大的幻覺而不願意退出市場,從而使得房地産市場“去賺錢效應”的預期沒有改變。同時,對於房地産稅收政策來説,本來國十條講得十分清楚的房地産稅收原則,應該盡快執行落實的政策,則成了市場爭論不休的主題。在這種情況下,市場肯定會假定中央政府對房地産宏觀調控決心不大,特別是對遏制房地産投機炒作的決心不大,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住房投機炒作者豈能放棄已經進入投資市場呢?
可見,當前國內房地産市場的最大困境就是堅決恢復住房居住功能並“去住房賺錢效應”,無論是實際上還是觀念上都是如此。只有把房地産投機炒作清除出去了,恢復住房的居住功能,房地産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否則中國房地産市場永無寧日。(原載11月8日《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