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萬載縣縣委書記陳曉平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於建嶸之間的話語爭執,成為近日非常熱鬧的一樁公案。事情的起因是,於建嶸教授在給萬載縣的幹部講課時,號召大家不要去拆老百姓的房子,引起了縣委書記陳曉平的不滿。陳書記在飯桌上對於建嶸説,“為了發展,就得拆;如果沒有我們這些縣委書記這樣幹,你們這些知識分子吃什麼?”這番話被於建嶸教授發在了微博上,迅速引發了強烈的反響。陳曉平的“拆遷養活知識分子”的言論由是被網民推薦進了“年度最牛語錄”。 首先,這樁公案的“外殼”就特別吸引人的注意。人們在不同場合,多少都聽到過領導幹部的“私下説話”,這些話與領導公開發言時的長篇大論往往有所不同,比較自然和隨意,也更能表達領導的個人觀點。但出於各種原因,這種帶有人情味的大白話很少被披露出來,更不可能被傳播和議論。陳曉平和於建嶸的爭執之所以成為公共話題,主要緣於微博的圍觀效應。網絡尤其是微博這種交流工具的出現,改變了官場的話語生態,給人們帶來了更直觀和更透明的觀察視野。總體看來,這樣的披露、交流、批評和辯解是良性的,它有利於打破幹部和群眾之間的傳統隔閡, 啟發整個社會參與思考。 由於是在飯桌上的説話,陳曉平的“拆遷養活知識分子”不像一般的官話那麼四平八穩、滴水不漏,它讓人更能窺見地方領導的某些真實心態。地方政府的領導幹部也是生活在當下的公共話語體系中的,他們當然也知道整個社會對拆遷尤其是強拆有着極大的怨憤。前不久發生在江西宜黃的拆遷自焚事件,肯定也會對他們有所觸動。像陳曉平這樣的地方官或許會認為,社會輿論對拆遷的反感其實對他們這個群體是不公平的。拆遷並不是為了拆遷本身,而是為了發展地方經濟,為了讓大家包括於建嶸那樣的知識分子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什麼大家不理解也不領情呢?不能不説,這樣的委屈情緒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人們在圍觀的過程中,一邊倒地站在於建嶸教授這邊,這樣的傾向性不難想象。但是,一味指責陳曉平“傲慢”和“狂悖”,也並不是理性的態度。需要注意到的是,觀點往往因觀察角度而異,立場又往往和角色定位相關。站在陳曉平的立場上思考拆遷問題,人們看到的會是什麼呢?很可能是地方發展與群眾利益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是官場上普遍的焦慮感和無所適從。這並不是哪一個地方的問題,更不是陳曉平個人的問題。每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地方幹部,都可能遭遇類似的困境。陳曉平的話雖然不乏意氣,但多少也説出了普遍存在的社會糾結。它可能有點雷人,但也沒到天雷滾滾的地步。 但是,如何處理發展與維護群眾利益之間的關係,如何協調這一對看似針尖麥芒的矛盾,恰恰又能反映出執政水平的高下。發展是硬道理,這是不錯的。但發展並不是唯一的道理,尤其要強調的是,發展並不是發展自身的目的,也就是説,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更不是為了政績而發展、為幹部的升遷而發展、為少數人的私利而發展。發展的目的是人,就像溫家寶總理所説的,“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如果地方發展拋開了“一切為了人民”這個根本宗旨,它就有可能變得瘋狂和不人道,就可能走向其價值的反面。如果地方發展不能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它就是一場權力與資本的饕餮狂歡。在這個大道理面前,不能不説,陳曉平的小委屈是站不住腳的。 “為了發展,就得拆”,這是現實;但是,為了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就必須慎拆,尤其要在法治的框架裏合理地拆,這是執政黨的宗旨所要求的。某些地方置群眾的利益和感受於不顧,視群眾的生命如草芥,視法律的尊嚴如無物,依仗公權的強大威力橫掃群眾住房,更違法利用強制力彈壓民意,這樣的發展景象,全然是和科學發展觀相背離的。 説出“拆遷養活知識分子”的陳曉平未必就是一個糊塗官,如果他在這場爭論中有所感悟,或許能找到引領地方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而這,也是我們關注陳於之爭的目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