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央企數量不宜再搞拉郎配
2010-11-02   作者:瞿玉傑  來源:證券時報
 
【字體: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日前在北京&&,“十二五”期間,中央企業的數量將減少至30至50家。這30至50家央企要具備三個要素:具有自主知識産權、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央企數量過多、經營範圍過廣,其弊端有三:一是不利於調整國民經濟的所有制結構、不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不利於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不利於提高政府的監督管理效能;二是不利於央企集中力量和精力經營主業,妨礙了央企在主業領域競爭力的進一步提高,不利於央企參與國際競爭;三是央企“四處”擴張,極大地擠壓了民營資本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空間,不利於打破壟斷、維護消費者利益。正因為如此,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啟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就一直將旨在減少數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的央企産權重組作為一項基本經濟戰略。實踐證明,二十多年來,央企産權重組成效顯著,為我國經濟平穩度過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做出了重要而積極的貢獻。
  在減少央企數量、重組央企産權的實踐中,經常採用的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強強聯合”,在鋼鐵、通信、航空、汽車等行業,讓兩個、甚至多個行業巨頭組建“航母型”企業集團,如在通信領域,前些年中國聯通和中國網通合併組建新的中國聯通;二是“合併同類項”,將不同央企的同類資産剝離出來歸入同一家央企或“打包”組建新的央企,如中石油等央企的賓館、酒店資産被歸入旅游酒店業巨鱷港中旅集團;三是“大魚吃小魚”,即強勢央企託管、或兼併弱勢央企,這是央企産權重組最常見的一種方式,例子簡直不勝枚舉。央企這三種産權重組方式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是國資委主導下的“拉郎配”,而不是央企之間的“自由戀愛”。
  顯然,央企産權經過這樣重組以後,央企數量表面上的確減少了不少,但實際上卻是“換湯不換藥”,經過産權重組真正轉為地方國企、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的央企可以説是鳳毛麟角,以至於不少央企不但以“外戰外行”為標誌的國際競爭力不強、盈利能力低下、成本過高、奢侈浪費與腐敗等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因為“做大做強”之後佔據的市場份額擴大使其壟斷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增強。究其原因,就在於很多重組後的央企之所以能夠“做大做強”,並不是市場“真刀真槍”錘煉的結果,而是憑藉其壟斷地位從國家那裏獲得了更多的資源、資金以及優惠政策,因而其“做大做強”實際上是“大而不強”,是一種潛藏危機的“虛胖”。
  應當看到,減少央企數量,並非央企産權重組的目標,而只是一種手段,其根本目的在於逐步打破央企的經營特權、縮小央企的壟斷範圍,提高央企的市場競爭能力以及經營效率和效益。為此筆者以為,“十二五”期間央企産權重組、減少央企數量工作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氣魄“動真格”,真正讓非央企的國企與民企都參與到央企重組中來,而不是像此前那樣搞“拉郎配”。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十二五央企數將減至50家以內 2010-11-01
央企紅利上調方案報國務院 2010-10-28
央企如何轉向包容性增長 2010-10-28
不怕央企競爭 就怕央企“敗家” 2010-10-20
“央企海外並購互挖墻角論”質疑 2010-10-20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讓創業板回歸“創業”本能[思想]僅憑“定量寬鬆”難救美國經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