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29”樓市新政滿月,市場又傳出政策繼續加力的消息。據報道,在各地通過限購令等抑制投機性購房,對高燒不退的樓市滅火的同時,北京和上海等地,有關部門通過口頭通知的方式要求,從11月1日起,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的下限將由現行貸款基準利率0.7倍上調為0.85倍,這一方面意味着歷經兩年的首套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將成過去,另一方面,房地産政策從重點打擊投資、投機,開始轉向全面為樓市降溫。
這樣,以“9 29”為起點,樓市“第二波”調控政策的主要利器都已經&&,無論是限購令,還是房産稅,以及最新的全面取消首套房的7折利率優惠,不管效果如何,管理層對於樓市降溫的急迫心情躍然眼前。
以本輪調控的主打動作“限購令”為例,目前&&限購令的城市有10多個,作為一項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限購令本身對樓市的快速冷卻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十一”黃金周期間,北京、上海等地的樓市成交量環比暴跌,北京二手房成交量甚至暴跌97%。但從民眾的反應看,大家對限購令本身的療效還是有很多的疑慮。一是限購令不可能長期執行,限購令只是一項臨時性的舉措,一旦各地的限購令停止執行,市場可能會迎來報復性的反彈;二是限購令折射出中國樓市供應面依舊非常緊張,“短缺經濟學”的基本邏輯在房地産市場依舊有效,限購有可能不僅不會安撫恐慌,反而因為短缺引起更大的恐慌。實事求是而言,第二輪調控的政策力度甚至嚴於“十號文”,但為什麼民眾對於政策的長期信心不足?關鍵的因素就在於政策本身的短期和功利,一旦政策周期結束,民眾最大的擔心是房價的再次反彈。
至於大家抱有期待的房産稅,儘管迄今為止依舊沒有揭開神秘的面紗,但即使稅率如深圳即將試點的定位0.5%左右,對房價的打壓也是極為有限的。因為這意味着只要房價上漲1%,就足以彌補房産稅的損失,對於持有多套住房的人而言,並不構成真正的負擔。而且,即使民眾對於政策讓房價回歸具有極強的期待,但從目前房産稅的一系列制度設計看,政策設計者迄今都説不清楚房産稅的政策目標究竟是什麼,是完善房地産稅收體系,還是為了抑制高房價?要完善稅收體制,就要在徵收房産稅的同時,大幅度地取消其他的稅費,而要抑制高房價,就不應該針對居民個人,而應該對那些擁有三套以上住宅的,還有別墅等豪宅的徵稅,或者對炒房者直接徵收暴利稅。在以上種種的疑問得不到回應的情況下,強行推行房産稅試點,甚至對個人擁有的所有住房徵收房産稅,不僅無法抑制房價,反而會引發更多的不公平。
正是本輪房地産調控的兩個主打政策備受質疑,從而使得民眾對於未來政策的效果並不樂觀。以這次取消7折優惠為例。以30年期的100萬元按揭貸款而言,在基準利率6.14%的基礎上,如果優惠利率從7折調整為8.5折後,每月月供要多交555元左右,意味着一年要多交6663元,30年的話要多交近20萬元,對於普通的購房者而言,這絕對不是小數字。很顯然,隨着政策從對投機性購房等行為的打擊,到包括普通購房者在內的全面滅火,所謂差別化的利率政策事實上已經淪為全面的打擊。對於普通購房者而言,隨着新的政策&&,其購房的門檻和成本越來越高,一些購房者即使對於未來房價的預期依然理性,但出於對政策的恐懼,本來處於觀望的,也可能選擇立即入市。也就是説,
如果調控政策在打擊投資、投機性購房的同時,並沒有給普通購房者一個合理的預期,則政策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基於此,我們認為,
目前的第二波房地産調控,因為政策的急功近利和種種的先天性殘缺,外界對新政的評價和期待都遠不如4月份&&的國務院“十號文”,而且,考慮到限購令等行政性舉措只具有短期的效應,大家更擔心藥效過後的報復性反彈。也就是説,“9 29”新政這種主要依靠行政舉措來為樓市降溫的措施,如果沒有後續的制度性措施接棒,則不排除樓市後期出現報復性反彈的可能。
鋻於此,中國的房地産和房價問題都極其複雜,讓房地産健康發展和房價回歸理性需要時間,需要給民眾一個長效的政策期待,而不是搞運動式的調控,如果將希望僅僅寄託在一些只能取得短期效應的政策上,恐怕永遠會陷入調控的痛苦周期不能自拔。對於中國房地産而言,缺少的不是短期的調控政策,而是長期的穩定的制度性舉措,中國房地産應該及早告別不正常的戡亂期,進入正常的建設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