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國海外投資困局要靠民間資本
2010-10-28   作者:劉濤  來源:證券時報
 
【字體:
  近年來,在一些海外收購項目中,國有企業之間惡性價格競爭現象屢屢發生。例如,原本一家中央企業可以花5000萬美元收購的項目,但由於兩家、甚至數家央企相互抬價,結果花了1億多美元才從外國人手中拿下。有鋻於此,國資委相關負責人日前&&,年內將發文規範央企的境外投資行為。但問題是,這一紙禁令真的管用嗎?
  首先,中央企業並非一般意義上的企業,利潤最大化也不是其終極目的,它們肩負着中國最核心的國有資産運營管理和保值增值的重任;其次,央企又具有現代企業的許多屬性,有其自身局部利益,更不必説央企負責人還與政府官員一樣有着追求政績的內在動機,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央企在海外會有互挖墻腳的事情發生。
  事實上,央企海外惡性價格競爭所折射出來的問題不過是冰山一角。從根本上説,正是企業和國有資産代理人的雙重身份,決定了央企並不適合扮演“走出去”的主力軍。
  其一,在“委託——代理”機制下,作為代理人的央企在從事海外投資時往往會低估風險。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用自己的錢和用別人的錢是不一樣的。用自己的錢會比較謹慎,而用別人的錢、特別是用國家的錢往往就不那麼謹慎。在剛剛過去的金融危機中,68家央企爆出114億美元的海外業務鉅額浮虧。原因就在於,這些央企輕率地將原本用來對衝風險的套期保值業務異化為高風險的外匯衍生産品投機行為。
  其二,如果排除國內壟斷定價優勢,央企在海外缺乏真實競爭力。2009年中石油力壓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第一市值公司”。不過,這種表面上的光鮮,卻是靠高投入和人海戰術堆砌出來的。要知道,埃克森美孚的全球員工不過8.6萬人,而中石油的員工卻高達160萬人。中石油人均盈利水平不過區區1萬美元,而埃克森美孚卻是人均50萬美元。
  其三,央企的國有背景容易被人扣上“新殖民主義”的帽子而大做文章。近年來,中國國有企業在海外收購資源型的資産,無論是石油還是礦産,都會被別有用心的批評者上升到政治層面予以解讀。2005年中海油並購優尼科失敗、2009年中鋁並購力拓失敗,與其説是市場博弈的結果,不如説是冷戰思維的犧牲品。
  當前的確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遇期:一方面,我們有強大的外匯儲備和遍佈全球的中資銀行作為支持;另一方面,中國正加緊推進結構調整,國內産能過剩、內需不足、資源和原材料緊張、環境壓力增大以及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制約因素,都要求我們轉變增長方式,對外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但我們需要思考一個深層次的問題:為什麼現在中國“走出去”的大多是國企,而民營企業卻無法成群結隊地走出去?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內部治理機制要順暢得多,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錢更謹慎,當“國際冤大頭”的概率較低;同時,如果中國民營企業參與海外並購,也不會輕易授人以柄。但現實情況卻是,路徑不暢嚴重束縛了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腳步。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國境外投資審批制度很大程度上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這種體制站在今天看來,已完全不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需要。儘管近年來經過多次調整,國家已允許民營企業對外投資,並且也給了一些鼓勵和扶持的政策,但審批層次仍過多、審批內容仍過細,特別是,與國有企業和央企相比,民營企業享受政策的門檻過高,在融資上也很難得到政府相關資金和政策的扶持,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民營企業在“走出去”的積極性。
  就國際經驗來看,還沒有哪個國家是靠國有企業去佔領全球500強榜單的。從長遠來看,中國企業要想真正“走出去”,還得靠一大批充滿活力和競爭力的民營企業涌現出來。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中色股份否認收購海外稀土礦産資源 2010-10-26
圓明園"海外尋寶"擱淺是必然?
2010-10-20
“央企海外並購互挖墻角論”質疑 2010-10-20
豐田汽車將涉獵海外房地産市場 2010-10-19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劉濤:中國貨幣政策調整正當其時[思想]韓志國:關於徵收房産稅的政策建議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