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何以“兩頭害怕”
2010-10-28   作者:白劍峰  來源:人民日報
 
【字體:
  最近,網上流傳着一個熱門帖子——《醫生自我保護必讀31條真話》。一名醫生這樣寫道:“診斷須謹慎,盡量全面但模糊,留迴旋餘地”;“風險大的手術別做,不講理的人別做”;“該下病危下病危,該下病重下病重,然後讓家屬簽字”;“不敢簽字,你寧肯不做這&手術”;“記住病人不是父母,也不是朋友”;“時刻想著,你眼前這個病人可能就是下周到法庭上告你的人”。
  雖然這只是一名醫生的“個人經驗”,卻真實反映了醫患關係緊張的現狀。不久前,世界著名的《柳葉刀》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國醫生:威脅下的生存》,文章稱:“中國醫生的安全問題堪憂,他們經常成為醫療糾紛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在中國,醫生成了高危職業!”
  醫生在防禦患者,患者也在防範醫生。很多患者在網上發帖,揭露醫院的黑暗和醫生的冷漠。有的患者認為醫生為了賺錢,故意進行不必要的檢查診療,增加病人負擔。還有的患者指責醫生既無醫技,也無醫德。如此一來,醫患雙方互相猜疑、互相設防,可謂“麻稈打狼——兩頭害怕”。
  人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誰都離不開醫生。因此,醫患關係本應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然而,我國的醫患關係為何如此緊張?説到底,根源在於制度。扭曲的醫療制度,催生了扭曲的醫療行為,導致了扭曲的醫患關係。
  經濟學家喜歡用輸贏論英雄。從經濟學角度看,醫患之間也是一種博弈關係。大凡博弈,必有三種形態:一是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二是雙輸的“負和博弈”,三是雙贏的“正和博弈”。目前,我國的醫患關係基本呈對立狀態,屬於“零和博弈”或者“負和博弈”。
  醫患是一對矛盾體,雙方既有治愈疾病、恢復健康、挽回生命的共同目的,又有着經濟利益上的對立。在保證診療效果的前提下,患者希望最大限度地節約費用,而醫生則希望利用技術權力增加經濟收益。在一個不合理的醫療制度中,醫生靠增加患者的醫藥費用支出獲得更大收益,這就是“零和博弈”;而在一個合理的醫療制度中,醫生和患者的利益是一致的,患者治病的成本越低,社會的醫療支出越少,政府給醫生得到的獎勵越多,這就是“正和博弈”。
  當前,我國醫療衞生體制最大的弊病在於,很多公立醫院戴着公益的帽子,幹着逐利的事情。而政府在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錯誤地鼓勵公立醫院以藥養醫、以械養醫,而不是以技養醫。由於醫生的勞務技術價值被嚴重低估,只能靠大處方、濫檢查賺錢,導致過度治療氾濫,加重了患者的看病負擔。在這樣的體制下,醫生把患者當成賺錢的工具,患者把醫生當成牟利的商人,醫患關係蛻化為一种經濟利益關係,而非救死扶傷的關係。因此,一旦治療效果不理想或發生醫療意外,一些患者就會遷怒於醫生,甚至採取暴力手段傷害醫生,使本已脆弱的醫患關係雪上加霜。
  可見,醫患之間“兩頭害怕”的背後,有着深層的制度原因。要想從根源上消除醫患信任危機,必須靠深化醫改,徹底扭轉以藥養醫、以械養醫的畸形體制,讓醫生靠技術吃飯,而非靠賣藥吃飯,消除醫患之間的經濟對立。
  眼下,公立醫院改革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然而,公立醫院改革的核心既在“增投入”,更在“建機制”。倘若政府在保證醫院基本經費的前提下,再建立一種激勵相容的運行機制,即醫生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恰好也能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大化,那麼,醫生和患者就會成為利益共同體。例如,實行科學合理的支付制度,包括總額付費、按病種付費、按床日付費、按治療效果付費等,用經濟手段約束過度醫療行為,使更多醫生憑技術和良心治病。倘真如此,醫患之間還需要設防嗎?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醫患博弈交給第三方協調,有戲! 2010-02-25
平衡醫患雙方利益的關鍵 2009-01-05
衞生部與拜耳啟動社區醫患教育工程 2008-04-14
銀行與儲戶的關係為何越來越“醫患化” 2007-09-19
重塑醫患關係與醫改並行不悖 2007-04-10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劉濤:中國貨幣政策調整正當其時[思想]韓志國:關於徵收房産稅的政策建議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