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月26日)零時起成品油價格上調,汽柴油每噸分別上調230元和220元。
發改委昨日特意向社會作出解釋,上調油價是在滿足現行成品油價格生成機制所允許調價的條件後作出的決斷,屬正常調價。發改委尤其強調,上調成品油價對當前價格總水平的實際影響很小。言外之意,這麼做不會進一步抬升當前物價。
發改委是物價管控部門,其“不會抬升説”不大可能口説無憑,在CPI構成中成品油所佔統計權重,發改委十分清楚。只是,就物價走勢,發改委更多用籠統的數據説話,而百姓面對的則是直觀的物價“一週一漲”。前者更多緣自於定性分析基礎上的感性判斷,後者多掏的卻是實實在在的銀子。
本月中下旬公布的9月CPI是3.6%,比8月份只上漲0.1%,從純粹的數字變動講幾乎可忽略不計。但若對9月份CPI作個解剖,蔬菜價格漲幅6.8%,食品漲幅9.1%,問題就變得嚴重了。民以食為天,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的漲幅明顯已呈失控狀,龐大的中低收入群體開始緊鎖雙眉,有的則已實際影響到家庭生計。
進入10月份,從生活必需品到日常消費品,從蔬菜到乾果,從糧食、麵粉到食用油,近期幾乎沒有不輪番漲價的商品。
上周開始,各地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囤積生活必需品現象,“囤族”和“海豚(指海量囤儲)”迅及成為網絡流行熱詞。更有心急的各類市場研究機構紛紛提前預測,要到下月中旬才能公布的10月份CPI肯定更顯難堪。
更難讓人理解的是,作為市場經濟鐵律之一的“供求關係決定價格”的價格生成理論,在此輪已讓多數民眾感到不同程度驚擾的商品價格普漲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失靈。舉例來講,農業連續七年大豐收,今年小麥、大米、棉花等絕大多數大宗農産品的總産量都繼續增産,有的增幅還大於兩位數,可最近兩周,僅筆者生活的上海,原先還不時搞點“小促銷”的大米、麵粉等,都出現了近兩成的漲幅,向糧店小老闆討緣由,人家連説看不懂。
就物價普遍呈現不正常震蕩,迄今不見政府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從價格波動理論出發,商品漲價成因分為七大類:一是成本牽動型;二是供應短缺型;三是外部輸入型;四是故意哄抬型;五是借機搭車型;六是游資炒作型;七是恐慌性搶購拉動型。顯然,眼下已呈普遍傾向的商品輪番漲價,其主因在於後四類,尤其是游資惡炒。另一方向,消費者之外,生産者、流通者包括各級政府在內,出於各自的利益或穩定之需,也都對當前通脹加劇的趨勢十分擔憂,但從價格預警到價格監管,從價格調控到價格干預,無論是物價監管部門抑或行業管理職能機構,似乎都對眼下的價格亂象缺乏有力度的干預。
在社會對物價已十分敏感,百姓承受力已相當脆弱,監管和調控又缺乏有效手段的情形下,發改委突然上調成品油價,不管出於何種主觀動機,其客觀社會效果無異於在為已經呈現的通脹加“油”。
此次成品油價格上調,勢必進一步放大人們對通脹的恐懼心理。如是,包括原先促銷打折都賣不大動的商品在內,更多的生産經營者會利用已經導致的人心失穩,以成品油漲價抬升了生産經營成本作為冠冕堂皇之理由,乘機在價格亂象中大撈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