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棉花價格暴漲了40%,而棉花成本佔棉紡、家紡等行業總成本的70%以上,行業成本壓力可想而知。
要化解成本壓力,企業能不能“水漲船高、跟着提價”呢?這條路可能不好走。因為我國紡織業産能很大,下游産品市場供大於求,競爭異常激烈,你壓價銷售還不一定拉到客戶,貿然漲價豈不是將自己辛苦打拼的市場拱手相讓?
本以為受了上下游“夾板氣”的企業家們肯定會叫苦不迭,誰知最近接觸過的幾位紡織業老總卻異口同聲,“棉花漲價對我們未嘗不是件好事兒!”
這“好事兒”還要從原材料上説起。
近些年來,我國非棉纖維等新材料發展迅猛,並作為面料越來越多地應用在紡織服裝産業中。非棉纖維等替代面料的應用不僅使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棉價的“緊箍咒”,而且讓産品變得更具有功能性,更受消費者歡迎。比如萊卡纖維面料在透氣、吸汗、彈性等方面都優於棉花。替代面料還可將其他産業的廢渣、廢料“吃幹榨凈”,充分提升了紡織服裝業在綠色環保上的貢獻率。比如利用回收的聚酯塑料瓶可製成再生纖維,用於防風防水面料;一杯咖啡所産生的咖啡渣,經過碳化、加絲,可産兩件有機T恤。
儘管替代面料技術成熟,功能優勢明顯,但礙於價格、觀念等原因,在我國紡織服裝業的應用範圍並不廣,産業規模也不大。過去,棉花等傳統原材料價格平穩,很多紡織企業明知替代面料有利於提升競爭力,也不急於採用。採購量越小,替代面料企業越無法實現規模效應,加之前期研發投入又比較大,價格下降得就比較慢,再研發的資金也就跟不上。比如我國自主研發的玉米纖維,比國外價格低一半,但還是比棉纖維高15%—20%左右,在紡織品這種對價格十分敏感的市場裏,敢於應用的企業仍是少數。還有一些化纖面料,如今在功能性與環保性上一點不輸給棉纖維,而且價格要低一半左右,但是企業礙於傳統消費觀,不敢“試水”,反過來也制約了化纖面料的升級開發。
“偏安一隅”換來的就是産業落後。上世紀80年代,當美日等發達國家完成産業升級,將新型紡織面料應用於航空、汽車、醫療業的時候,我們才發覺因為習慣了、做順手了傳統棉紡,錯過了30多年前的化纖革命。直到現在,我國仍有四成面料依賴進口,大把的利潤拱手相讓。
如今傳統原材料大幅漲價,使其與替代面料的價格差距大幅縮小,無疑給了替代面料産業一個新的發展契機,也給了紡織産業轉型升級的倒逼壓力,原來不急於做、不敢於試的“好事兒”,現在都提上了日程。從今年春季以來,山東、福建等傳統紡織集群都出現了替代面料比重在不斷提升的趨勢,很多服裝、家紡的新産品,因為新面料的引入而得以研發成功,或保住了企業的價格優勢,或為企業贏得了新的客戶,難怪企業家們感嘆“禍兮福所倚”。
如今,傳統製造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面對資源能源成本的不斷上漲,想要通過提價來化解企業成本壓力的方法越來越難行得通。繞開漲價謀出路,其實就是企業主動升級、主動調結構。這條思路在一些企業“試水”挺成功,如果能乘勝擴大“戰果”,整個紡織業的産業升級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