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改革已經叫了很長時間,階梯電價也一直打得不亦樂乎。近日,有關部門下發《關於居民生活用電實行階梯電價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並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結果倒是不出意外,至21日徵求意見結束時,通過網絡、傳真、信件等方式共收到各類意見21794條。其中有61%&&支持階梯電價機制和改革方向,支持者認為可以在當前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環境污染壓力巨大的情況下推進居民階梯電價——注意,這是有關部門自己的網站上徵集意見的結果。而在前段時間在人民網所做的調查則是八成人反對。
在自己的網站上公布的調查結果就是支持比較多,別的網站就很不樂觀,這當然讓人懷疑這裡有什麼貓膩。這個結論似乎是呼之欲出,但我們作為一個比較理性的人,不能這麼快地作出判斷,而是要説明為什麼有此懷疑的原因。
首先,這個階梯電價本身是否合理?很遺憾,在各個城市的媒體調查當中,很多人都不會滿意。咱要承認,我們都是一般老百姓,對於漲價這件事未必都有這麼高的覺悟,別説承受着日益高昂之物價的國人了,就是遠比我們富裕的美、日等國,普通人對於加稅、漲價都是怨聲載道。不是説過麼,有些國家或地區生活成本漲了2%民眾都大叫吃不消,而我們這裡漲了10%都説能承受,這是因為那不是他的話,而是被要求説出來的。如果真的我們社會有這麼高的素質,中國還真説不上是發展中國家,也不是中等發達國家,而是《鏡花緣》的君子國。
其次,照有關專家的説法,這是因為同意的人不大發言,反對的人更喜歡發言。這個也挺不靠譜的,不願意發言的人為什麼在有關部門的網站就打算發言了?難道是信任有關部門?這事兒説出來大概算是個笑話了吧?所有網站都不如有關部門受人信任麼?這個恐怕也是挺不靠譜的。
有此兩個原因,大概我們可以説有關部門再次代表了我們,讓我們再次“被同意”了一次相信是沒有問題的。而他們為什麼總是這麼做?或者説為什麼不但是有關部門,而是很多有關部門都要做這麼一個樣子?
道理很簡單,這個是有效的。因為只有政府機構才有這個能力掌握真實的數字,其他人即使從自己的印象當中得出某些結論,稍有理性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接觸的社會樣本不夠多,以至於作出了錯誤的判斷。而政府機構只要發布這種數字,總能造成某種印象,進而獲得實施某種政策的合法性。
説起來這也算是進步之一,畢竟他們也知道民意總是要關注一下的。但這個關注並不像我們所期望的那樣,而是變成了操縱民意。漠視民意與操縱民意到底哪個更糟糕?這個還真不好説,但後者讓我們有一種挫敗感,覺得自己被當成了白癡。而前者我們至少還能説我們是不得已,這不是我們所想要的。用我們自己的手打我們的耳光,我個人覺得這個更可惡。
很不幸的是,目前這種狀態幾乎可以看作是一種常態。看上去行政透明,其實沒有那麼透明,更像是在黑箱之外套了一個玻璃棺材。要我説,你還不如就直接説“我的地盤我做主”算了,何苦冠上透明的名號?反正我等也是無法改變這些決定的。